8月12日,新疆體量最大、規格最高的城市綜合體烏魯木齊經開萬達廣場開業,約有15萬人次的市民入場嘗“鮮”。與地上熱鬧場面相呼應的是一項看不見的地下工程主體也在同一天完工:全長2.5公里的我區首個出現管廊交會的地下綜合管廊項目烏市玄武湖路和鳳凰山街地下綜合管廊主體結構完工。
城市地下綜合管廊,是指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鋪設電力、通信、廣播電視、給水、排水、熱力、燃氣等市政管線的公共隧道,形象地說,就是將現在直埋在地下的各種市政管線統一安放到一個共同的“房子”里,維修和管護轉入地下,管線得到更安全的保護,也被稱為城市地下“大動脈”。
烏魯木齊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情況如何?能否與城市地面建設同步?還有哪些瓶頸亟待突破?記者近日進行了調查采訪。
先行探路開啟“地下管線革命”
烏市各類地下管線總長6000余公里,很多管線存在老化現象。由于管線建設管理缺乏統一規劃,分布錯綜復雜,各管線單位往往根據自身的需求,在不同的道路、時段挖掘鋪設管線,有時甚至出現不同單位管線規劃“打架”,道路被反復“開膛破肚”。
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不僅可以逐步消除“馬路拉鏈”“空中蜘蛛網”等問題,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滿足民生之需,而且可以帶動有效投資、增加公共產品供給,提升新型城鎮化發展質量。為此,早在“十二五”之初,烏市在國家提出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之前就開始謀劃,專門成立烏市綜合管廊試點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烏市建委。
烏市建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2013年,烏市政府經過統籌考慮后認為,將現有市政管線全部改為地下綜合管廊,將面臨巨大的資金壓力。據住建部測算,地下綜合管廊每公里造價約為8000萬元至1.2億元,比同期四車道高速公路造價還高出4000多萬元。此外,綜合管廊還需高成本維護。基于此,烏市決定采取分步推進的方式進行,即以高鐵片區、會展片區等城市重點建設新區和主要道路交叉口及與地鐵、立交橋交會處為重點,同時結合老城區改造,逐步推進綜合管廊的建設和應用。
2015年我國啟動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國務院及有關部門密集釋放了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政策紅利。
財政部2015年1月13日發布了《關于開展中央財政支持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確,將對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城市給予專項資金補助。
連續兩年,烏市都在積極申報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城市,雖然沒有入選,但烏市開掘地下管道綜合管廊的腳步從未停止。
今年4月,烏市出臺《關于加強烏魯木齊市地下管線規劃建設管理的實施意見》,對烏市地下管線的普查、信息系統建設、規劃編制、管理等11個方面的主要工作都進行了詳細要求。
自2013年10月開工建設高鐵片區核心區綜合管廊工程以來,截至目前,烏市已建成6.8公里地下綜合管廊。今年烏市目標任務為至少5公里,這些地下綜合管廊除在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頭屯河區)外,還包括在烏魯木齊城北新區開建。
“十三五”期間,烏市將建不低于50公里的地下綜合管廊,主要分布在高鐵片區、城南經貿合作區、城北新區、大北站片區和交通繁忙的主干道路。
新疆一位資深建筑專家認為,綜合管廊建筑技術、結構設計、預期使用壽命達到100年。烏市將真金白銀投向地下,是城市建設方式的改變,更是執政理念的改變,是從群眾實際需要出發,從城市發展的長遠承載出發,這是一心為民的體現。
經開區先試先行積累經驗
8月12日,記者在玄武湖路地下綜合管廊內看到,混凝土支墩、照明等配套設施都已完成了施工,工人們正在往混凝土支墩上鋪設熱力管網。玄武湖路的人行道鋪設、路燈安裝、標志標線劃定等工作也已全部完成,恢復通行的路上車水馬龍。
烏市已建成的6.8公里地下綜合管廊集中在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頭屯河區)。
2013年10月開工建設的高鐵片區核心區綜合管廊工程項目,開創了新疆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之先河。該項目采取“適度超前,留有余地”的設計,平面全長約4.3公里,沿衛星路南延、北站前路、緯九路、天柱山街成一環線,計劃總投資2.9億元。建成后的高鐵片區核心區綜合管廊工程項目,將把各種市政管線全部入廊鋪設。
8月12日主體完工的玄武湖路和鳳凰山街地下綜合管廊作為烏市今年的重點項目,是目前該市容量最大、技術最復雜、先進化程度最高的地下綜合管廊。經開區(頭屯河區)建設局(交通局、人防辦)地下綜合管廊項目負責人康彬告訴記者,該項工程已經在廊道鋪設了800米熱力管線,預計9月初將完成熱網管線廊下鋪設工作。
今年烏市計劃開建的3條地下綜合管廊,分別位于新醫路西延青建路—衛星路,預計修建長度為2.87公里;蘇州路西延紫陽湖路—衛星路,預計修建長度為3.61公里;衛星路南延西山路—景一北路,預計修建長度約2.6公里。
按照國家要求,不僅是熱力、給水、中水等管線管網要布設到城市地下綜合管廊中,未來燃氣、雨水等管線也要納入其中。
烏市建委工作人員介紹,今年已在衛星路南延綜合管廊項目中規劃設計了可以儲存雨水的暗渠艙體。一旦下起暴雨,這里就能像海綿一樣暫時蓄水,避免因管線管徑小而排水不暢的問題。
康彬說,地下綜合管廊集中設計在道路硬化路面外側的綠化帶中,道路紅線內,每隔一定距離設置一個檢查口,管線遇故障,工人直接從檢查口入廊進行維修作業。另外,控制中心可以實時對入廊管線進行電子監控,更高效、安全。
“施展拳腳”仍有掣肘
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考驗著地方政府的超長期規劃能力和利益協調能力。烏市在地下綜合管廊建設、運行和管理中也存在亟須解決的問題。
烏市建委工作人員介紹,地下綜合管廊建設過程中,資金壓力大和管線主體入廊難問題比較突出。
2015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鼓勵社會資本組建項目公司參與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和運營管理。明確指出,“已建設地下綜合管廊的區域,該區域內的所有管線必須入廊”“實行有償使用”。
烏市建委工作人員認為,這雖然解決了與各管線單位入廊協調問題,但還面臨建成后怎樣安全運行管理這個新問題,管廊建設運營企業與管線產權單位之間的權責也需要厘清。
據專家介紹,某些管線單位覺得入廊會增加建設成本,所以對入廊的意愿并不強烈,現在雖有了國家政策支持,而現實中,因各個管線利益主體間關系復雜,入廊后管線主導權歸屬、入廊費核算標準等尚未明確,“全線入廊”或將存在難度。
目前,入廊收費機制尚未明確,也為綜合管廊繼續融資帶來一定困難。而按現有政策,管廊使用費由建設運營方和使用方協商決定,管線單位大多屬于壟斷行業,社會資本擔心自己投錢把管廊建好了,有些管線根本就不入廊,即使入廊了,在議價時自己也處于弱勢地位,資本注入積極性不高。
據了解,烏市今年計劃開建的3條地下綜合管廊采取的是政府購買服務的模式,經濟技術開發區(頭屯河區)采取的則是“使用者付費+政府缺口性補助”模式。
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首先要做到科學規劃。在今年6月17日住建部召開的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電視電話會議上,住建部部長陳政高特別強調要科學規劃,地下綜合管廊一經建設就不可更改、不可移動,一定要科學論證、長遠考慮。
本著科學規劃的原則,烏市做了大量工作。烏市建委工作人員認為,科學規劃的前提是要有一套地下空間利用的信息系統,實現信息的即時交換、共建共享、動態更新,以后無論在規劃、建設、運行和應急時,都不用一家一家地去詢問,避免了工程施工中還會挖出管線,或者冒出一個地下商場來,更利于科學合理地規劃建設使用地下綜合管廊。 來源:新疆日報
城市地下綜合管廊,是指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鋪設電力、通信、廣播電視、給水、排水、熱力、燃氣等市政管線的公共隧道,形象地說,就是將現在直埋在地下的各種市政管線統一安放到一個共同的“房子”里,維修和管護轉入地下,管線得到更安全的保護,也被稱為城市地下“大動脈”。
烏魯木齊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情況如何?能否與城市地面建設同步?還有哪些瓶頸亟待突破?記者近日進行了調查采訪。
先行探路開啟“地下管線革命”
烏市各類地下管線總長6000余公里,很多管線存在老化現象。由于管線建設管理缺乏統一規劃,分布錯綜復雜,各管線單位往往根據自身的需求,在不同的道路、時段挖掘鋪設管線,有時甚至出現不同單位管線規劃“打架”,道路被反復“開膛破肚”。
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不僅可以逐步消除“馬路拉鏈”“空中蜘蛛網”等問題,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滿足民生之需,而且可以帶動有效投資、增加公共產品供給,提升新型城鎮化發展質量。為此,早在“十二五”之初,烏市在國家提出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之前就開始謀劃,專門成立烏市綜合管廊試點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烏市建委。
烏市建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2013年,烏市政府經過統籌考慮后認為,將現有市政管線全部改為地下綜合管廊,將面臨巨大的資金壓力。據住建部測算,地下綜合管廊每公里造價約為8000萬元至1.2億元,比同期四車道高速公路造價還高出4000多萬元。此外,綜合管廊還需高成本維護。基于此,烏市決定采取分步推進的方式進行,即以高鐵片區、會展片區等城市重點建設新區和主要道路交叉口及與地鐵、立交橋交會處為重點,同時結合老城區改造,逐步推進綜合管廊的建設和應用。
2015年我國啟動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國務院及有關部門密集釋放了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政策紅利。
財政部2015年1月13日發布了《關于開展中央財政支持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確,將對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城市給予專項資金補助。
連續兩年,烏市都在積極申報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城市,雖然沒有入選,但烏市開掘地下管道綜合管廊的腳步從未停止。
今年4月,烏市出臺《關于加強烏魯木齊市地下管線規劃建設管理的實施意見》,對烏市地下管線的普查、信息系統建設、規劃編制、管理等11個方面的主要工作都進行了詳細要求。
自2013年10月開工建設高鐵片區核心區綜合管廊工程以來,截至目前,烏市已建成6.8公里地下綜合管廊。今年烏市目標任務為至少5公里,這些地下綜合管廊除在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頭屯河區)外,還包括在烏魯木齊城北新區開建。
“十三五”期間,烏市將建不低于50公里的地下綜合管廊,主要分布在高鐵片區、城南經貿合作區、城北新區、大北站片區和交通繁忙的主干道路。
新疆一位資深建筑專家認為,綜合管廊建筑技術、結構設計、預期使用壽命達到100年。烏市將真金白銀投向地下,是城市建設方式的改變,更是執政理念的改變,是從群眾實際需要出發,從城市發展的長遠承載出發,這是一心為民的體現。
經開區先試先行積累經驗
8月12日,記者在玄武湖路地下綜合管廊內看到,混凝土支墩、照明等配套設施都已完成了施工,工人們正在往混凝土支墩上鋪設熱力管網。玄武湖路的人行道鋪設、路燈安裝、標志標線劃定等工作也已全部完成,恢復通行的路上車水馬龍。
烏市已建成的6.8公里地下綜合管廊集中在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頭屯河區)。
2013年10月開工建設的高鐵片區核心區綜合管廊工程項目,開創了新疆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之先河。該項目采取“適度超前,留有余地”的設計,平面全長約4.3公里,沿衛星路南延、北站前路、緯九路、天柱山街成一環線,計劃總投資2.9億元。建成后的高鐵片區核心區綜合管廊工程項目,將把各種市政管線全部入廊鋪設。
8月12日主體完工的玄武湖路和鳳凰山街地下綜合管廊作為烏市今年的重點項目,是目前該市容量最大、技術最復雜、先進化程度最高的地下綜合管廊。經開區(頭屯河區)建設局(交通局、人防辦)地下綜合管廊項目負責人康彬告訴記者,該項工程已經在廊道鋪設了800米熱力管線,預計9月初將完成熱網管線廊下鋪設工作。
今年烏市計劃開建的3條地下綜合管廊,分別位于新醫路西延青建路—衛星路,預計修建長度為2.87公里;蘇州路西延紫陽湖路—衛星路,預計修建長度為3.61公里;衛星路南延西山路—景一北路,預計修建長度約2.6公里。
按照國家要求,不僅是熱力、給水、中水等管線管網要布設到城市地下綜合管廊中,未來燃氣、雨水等管線也要納入其中。
烏市建委工作人員介紹,今年已在衛星路南延綜合管廊項目中規劃設計了可以儲存雨水的暗渠艙體。一旦下起暴雨,這里就能像海綿一樣暫時蓄水,避免因管線管徑小而排水不暢的問題。
康彬說,地下綜合管廊集中設計在道路硬化路面外側的綠化帶中,道路紅線內,每隔一定距離設置一個檢查口,管線遇故障,工人直接從檢查口入廊進行維修作業。另外,控制中心可以實時對入廊管線進行電子監控,更高效、安全。
“施展拳腳”仍有掣肘
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考驗著地方政府的超長期規劃能力和利益協調能力。烏市在地下綜合管廊建設、運行和管理中也存在亟須解決的問題。
烏市建委工作人員介紹,地下綜合管廊建設過程中,資金壓力大和管線主體入廊難問題比較突出。
2015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鼓勵社會資本組建項目公司參與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和運營管理。明確指出,“已建設地下綜合管廊的區域,該區域內的所有管線必須入廊”“實行有償使用”。
烏市建委工作人員認為,這雖然解決了與各管線單位入廊協調問題,但還面臨建成后怎樣安全運行管理這個新問題,管廊建設運營企業與管線產權單位之間的權責也需要厘清。
據專家介紹,某些管線單位覺得入廊會增加建設成本,所以對入廊的意愿并不強烈,現在雖有了國家政策支持,而現實中,因各個管線利益主體間關系復雜,入廊后管線主導權歸屬、入廊費核算標準等尚未明確,“全線入廊”或將存在難度。
目前,入廊收費機制尚未明確,也為綜合管廊繼續融資帶來一定困難。而按現有政策,管廊使用費由建設運營方和使用方協商決定,管線單位大多屬于壟斷行業,社會資本擔心自己投錢把管廊建好了,有些管線根本就不入廊,即使入廊了,在議價時自己也處于弱勢地位,資本注入積極性不高。
據了解,烏市今年計劃開建的3條地下綜合管廊采取的是政府購買服務的模式,經濟技術開發區(頭屯河區)采取的則是“使用者付費+政府缺口性補助”模式。
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首先要做到科學規劃。在今年6月17日住建部召開的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電視電話會議上,住建部部長陳政高特別強調要科學規劃,地下綜合管廊一經建設就不可更改、不可移動,一定要科學論證、長遠考慮。
本著科學規劃的原則,烏市做了大量工作。烏市建委工作人員認為,科學規劃的前提是要有一套地下空間利用的信息系統,實現信息的即時交換、共建共享、動態更新,以后無論在規劃、建設、運行和應急時,都不用一家一家地去詢問,避免了工程施工中還會挖出管線,或者冒出一個地下商場來,更利于科學合理地規劃建設使用地下綜合管廊。 來源:新疆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