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農業生產誰來管?隨著農業生產結構的不斷變化,這個問題也開始變得越發現實。
近日,南陽市政府與致生聯發、中線渠首(南陽)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簽訂南陽市智慧農業項目,3.53億元合同資金全面介入南陽市農業生產智能化升級,意欲解決農業生產鏈條“零碎”的現狀。
作為南陽市有機農業產業園建設的核心內容,該項目建設將分為智能冷鏈系統、種植基地智能大棚、農產品溯源系統等四個部分展開,計劃今年11月30日前完成最終驗收,并正式上線運行。在基礎項目建設同時,中線渠首公司還將在北京市建立200家覆蓋社區的直營專賣店,將農產品直接配送入戶。
布局智慧農業的,不是只有南陽。在該智慧農業項目簽訂前僅半個月,鶴壁市就引入中國農業大學和農信通訊集團聯合成立的中國智慧農業研究院,重資投向農業高科技研發、農業信息技術等方面的智慧農業研究項目上。而洛陽、商水縣、西華縣、永城市等我省多個市、縣,今年同樣積極布局和引進智慧農業綜合項目,提升農業現代化的信息處理能力。
為何各地紛紛看上“智慧農業”這個尚屬陌生的概念?基于物聯網所產生的多功能特性,是最直接的誘因。唯創咨詢分析師魏東明告訴記者,相比利用互聯網擴大銷售的電商化,智慧農業帶來的更多是“基因”上的改變,“簡單說,就是將分散的農業板塊打通,輔佐以信息技術實現生產、質量控制預測等,將農業產業工業化”。
以南陽市智能農業項目為例,在傳統種植銷售外,更多布局的是智能冷鏈、溯源等系統的建設,并利用國內“高分衛星專項”,建立基于遙感大數據的中線渠首農業大數據中心,對南陽市的水文、土壤、作物、災害等進行數據分析和預警。而鶴壁中國智慧農業研究院,同樣也是在信息化和標準化上做研發,通過全產業鏈培育,達到農業生產銷售智能化生態。
“讓農戶像上班一樣勞作,將農業產業各環節打通,這是智慧農業作為物聯網嘗試的典型作用。”中線渠首公司一位人士表示,目前項目涉及的有機種植、采收、包裝等各方面標準已制定完成,將在今年年底前完成自有基地和系統建設,“這就將農業生產的現代化與農戶增收、農業標準化融合在一起,也是現代農業的高標準探索”。
建立標準模式還待時間考驗
技術、能力不斷升級,讓智慧走到田頭,但客觀看,農業生產的智能化,尚缺乏肥沃土壤。
“整體來看,嘗試智能化項目的公司或合作社,項目大多小而分散。大規模鏈條化,還缺乏標準模式。”魏東明稱,如將農業智能化看成一個整體,目前各個環節處于單一生存狀態,“各做各的項目,想做整體生態,投資、運營都是瓶頸”。
這種現實情況,即便是嘗試智能農業綜合項目的地區,同樣并不避諱。焦作一縣級市農業局負責人告訴記者,農業智能化項目前景廣闊,但投資過大,環節過多,因此多數地區目前將主要精力還放在解決農戶出路,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上。“這并不是一加一的問題,每個環節的智能化累加起來,就變得非常復雜,資金也很難跟上。”
他表示,大投資的智慧農業生態,在一定階段會導致生產成本遠高于市場供應價格,造成投資回收、見效緩慢,降低對社會資本的吸引力。
如南陽智慧農業項目,民間資本面臨現金流壓力,需要通過定向增發、資產證券化以及其他金融方式補充現金流。“這是農業PPP特點之一,尋求與社會資本合作,也是推進智慧農業項目的最好辦法。”
除此之外,縮減農產品銷售中間環節,提高農業科技化水平的智能農業,還面臨人才、生產方式以及市場等制約。上述農業局人士坦言,目前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年齡偏大,合作社、農業企業缺乏高素質科研人員和科技推廣人員,人才引進缺乏抓手,更沒有有效的引進和培養機制,同時由于農業長期采用的是家庭承包經營模式,小農生產仍未因為土地流轉而得到根本性改變,使規模化、標準化農業生產推進速度緩慢。
最為重要的是,對于智慧農業最為仰仗的現代化農業軟件和市場拓展能力滯后。魏東明稱,同樣一款工程軟件開發,農業類成本要遠高于工業類,導致軟件即便開發出來,質量未必能滿足智能農業需求,且后續軟件服務幾乎沒有。
“智慧農業是適應互聯網、物聯網技術而對農業提出的一種新發展思路,但還需長期觀察和探索。”魏東明表示,隨著多樣化的智能農業模板得以復制,尤其是與智慧城市系統的打通,將很大程度解決目前城鄉以及農產品產銷方面的矛盾與弊端。 來源:大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