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旬以來,我省大部分地區降水稀少,氣溫異常偏高,涇、洛、渭等主要江河徑流來水偏枯。高溫少雨導致夏旱持續發展,關中地區受旱面積迅速擴大為495萬畝,部分地方出現臨時性人畜飲水困難。7月4日以后,我省迎來第二波高溫天氣過程,日最高氣溫將達到39℃左右,加之近期仍無大范圍有效降水,旱情進一步蔓延,旱區人畜飲水困難將更加凸顯,抗旱形勢不容樂觀。
陜西省加強對現有地表水、地下水和其他供水水源的統一管理和科學調度,充分發揮有限水資源的最大效益;強化城鄉用水管理,科學協調各方用水需求,在留足城鄉群眾生活用水水源前提下,保證抗旱灌溉水量。
各地采取科學調度、節約用水的方法進行抗旱。7月3日,當得知受上游局地降雨影響,涇河來水量有所增加的情況后,涇惠渠管理局及時安排水量調配方案,通知中、下游管理站做好用水安排工作,加大渠首引水量,使渠首流量增加至26立方米每秒,讓涇河來水得到有效利用。
在寶雞市,充分發揮節水灌溉設施在抗旱中的作用,目前寶雞市已有9000多畝日光溫室已全部采用了膜下暗灌的灌溉方式進行抗旱,有效節約了用水。
銅川市則在全市23個鄉鎮、90多個缺水村積極推廣滴灌、噴灌等節水新技術。以前傳統的渠道漫灌1畝地需水80―90立方米,而現在采用滴灌技術,1畝地只需15―20立方米。渭南市開動各類水利設施約1.6萬余處,采用分組輪灌、小畦灌溉的方法,對田地進行科學灌溉,已灌溉田地近百萬畝。
西安市充分采取加固渠系、減少渠水損失量,利用移動噴灌等設施,進行科學抗旱,并要求市屬灌區繼續實行免費灌溉政策,滿足當前抗旱灌溉用水需求。截至目前,西安市已累計投入人力25萬余人,投入機井1萬余眼,完成夏灌面積40多萬畝。 來源:中國農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