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能聯網,還能在電腦上監控、分析作業質量,促進農業生產效益提高。這對很多農民來說,聽著都新鮮,但太和農民付建卻早已感受到了其中妙處。
去年,太和縣五星鎮付橋村農機手付建在他的土地深松機上加裝了“深松作業監測終端”,并通過終端聯上了“農機深松作業監測信息化服務系統”。該系統利用衛星定位、無線通訊技術和深松機具狀態檢測傳感技術,具有對農機深松作業過程、面積、深度實施準確檢測,實現深松作業數據統計分析、圖形化顯示、作業機具管理、作業視頻監控等功能,“農業作業啥樣在電腦屏幕上就能看到”,大幅提高了作業質量。
付建可能不知道,去年,我市從事深松整地的作業機械都加裝了遠程電子監測設備,實現了對每臺機械作業進度和質量的實時監測,也為惠農補貼規范、高效、廉潔實施提供了技術保障。隨著土壤深松技術的推廣應用,我市耕地土壤質量有效改善,土壤蓄水保墑和抗旱排澇能力進一步增強,糧食綠色增產更有保障。
全面實現土地深松整地作業的電子智能實時監控,還只是我市推進“互聯網+農業機械化”行動的成效之一。
近年來,隨著土地流轉快速推進,農業規模經營持續發展,全市農業機械化水平快速提升。為適應現代農業生產需求,我市積極探索農機化發展的新方式、新途徑,其中重要的一項就是適應快速發展的互聯網技術,推進農業機械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市農機部門率先在全省農機系統成立相關專門組織,專門設計、運行互聯網在農機化工作的應用與實踐;依托中國農業大學、北京農業智能裝備技術研究中心、中國農機研究院專業力量,對農機科技人員進行技術培訓;整合項目資金,先后投入140多萬元,建成了全市農機信息智能調度平臺;依托阜陽農機化信息網,與阜陽智慧城市建設和智能農業應用有效接軌;利用互聯網、“大數據”技術對農機化的分析實現科學決策,推進農機化的調結構和補短板。
多措并舉之下,全市“互聯網+農業機械化”工作取得較好成效。已建成的全市農機信息智能調度平臺,初步實現了生產指揮、視頻會議和智能調度功能,能夠及時掌握農機化作業動態精準發布作業供求信息,引導農機合理、有序流動,隨時解決作業難題。在去年首次全面實現土地深松整地作業電子智能實時監控的基礎上,今年又在小麥聯合收割、水稻機插秧、機播、機械化植保等作業環節應用監測設備,推進作業全過程的信息化監測。農機社會化服務方面,潁泉區農機局在全市率先實現了與農機專業合作社遠程視頻的技術培訓和監管指導;天鷹兄弟、漢和農業機器人等無人機生產企業開發的作業云平臺,在全國范圍內實行統一的作業調度。
“‘互聯網+農業機械化’行動的實施,切實提高了我市農機作業質量和效率、農機化推廣、政策決策及管理服務水平,大大加快了農業現代化進程。”市農機局局長楊增泓介紹,下一步,我市將繼續通過信息化技術在農機化生產中的實踐與運用,實現以生產指揮平臺為中心,作業機具為終端,網絡數據傳輸交換為媒介,技術推廣、社會化服務、金融產品支持等為支撐的農機物聯網的應用與發展,把“互聯網+”融入到我市農機化生產的全過程。 來源:阜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