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滾釘板,也要把三級管網滾下來!”在淮安區委擴大會議上,區委書記徐子佳對農村飲水安全和區域供水工作發出攻堅令。
志在必得“硬骨氣”
三級管網和入戶工程涉及千家萬戶,點多線長、面廣量大,加之343個小水廠有待處置,牽涉到廣大農村居民和小水廠經營者切身利益。面對重重困難,區委區政府從強化組織領導入手,狠抓自上而下的宣傳發動,在元宵節召開的區域供水工程推進會上發出了“決戰一年,拿下區域供水,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的動員令。
區委區政府成立區域供水工作領導小組,區委書記、區長任組長,區委副書記任常務副組長,四套班子6位分管領導任副組長,21個相關部門“一把手”為成員。
區委區政府出臺《區域供水工作獎補意見》,在原預算基礎上,又拿出一億元對小水廠處置、三級管網和入戶工程實施獎補。根據意見,各鄉鎮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工程量三分之一的,可領取30%的獎補資金;規定時間完成并通過竣工驗收的,再領取40%獎補資金;工程驗收一年后沒有質量問題的,再領取所剩的30%獎補資金。同時,根據工程完成時間,分別對相關人員進行獎勵,有效激發了鄉鎮的工作熱情。
強勢推進“硬招數”
淮安區堅持先易后難、以點帶面、遞次推進的工作思路,在實踐中摸索,在摸索中前行,創新手段,科學管理,強勢推進區域供水工作。一張圖表讓任務具體化,一個網絡讓做法公開;一項措施讓難題簡單化;一套機制讓推進常態化。
在鄉鎮自報村居推進批次和計劃的基礎上,制定《分批次推進計劃表》,全區一張圖實施、一張表推進。
建立“區域供水工作微信群”,區領導和各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分管領導、水利站長及監理等人員加入,及時將各地好的做法和推進情況在平臺上發布。同時,上傳管材接收、管道開挖、熱熔焊接、試壓驗收等資料圖片,營造“比學趕超,創先爭優”的良好氛圍。
為解決好小水廠處置這個大難題,按照“一個標準定價、一廠一策處置”的總體原則,專門制定《淮安區農村水廠回購關閉工作方案》,統一價格測算標準,統籌兼顧小水廠業主、鄉村集體和廣大群眾利益。在處置過程中,各鄉鎮在堅持標準的基礎上,因廠施策,一廠一策。通過讓有資質的業主參與工程建設、有經驗的業主參與工程質量監督等途徑,既推進了工程建設,又有效化解了矛盾。
工程推進工作中,建立健全了日公布、周督查、月過堂的督查推進機制。每天下班前工程監理上報各施工點工程進度,辦公室統計匯總后在微信群里公布。每周由區紀委、檢察院、公安分局、督查辦、軟建辦組成的專項督查組,對各鄉鎮工程推進情況進行巡回督查,形成書面通報,報區鄉黨政主要領導,會辦解決問題,研究推進措施。
建設管理“硬支撐”
在宋集鄉宋集村,居民谷士喜打開水龍頭,清澈的自來水噴涌而出。宋集村的三級管網建好后,他家里的用水情況發生了的變化。“水變清了,水壓變大了,水垢不見了,我們喝上了和城里一樣高質量的自來水。”
淮安區堅持把質量安全作為贏得群眾支持的根本前提,區水利部門從工程設計到施工推進,始終把安全質量牢牢抓在手中,達到方案最優、投資最省、布局最合理和施工最方便的目標。工程實施過程中,監理公司挑選80多名專業監理負責工程建設質量安全和進度控制。同時,每個村居都成立由老黨員、老干部、老勞動模范、退休老教師和復轉老軍人組成的“五老幫辦服務組”,并通過電視臺滾動字幕播放“改水質量監督熱線電話”,發動社會各界監督施工質量。
該區始終把資金到位作為工程順利推進的根本保障,著力構建多元投入機制,千方百計解決資金難題。在財政保障和農民自籌的基礎上,抓住省委省政府區域供水獎補政策向蘇北地區傾斜的政策機遇,爭取省市住建、水利等部門項目資金近2億元。利用國家發改委、農業開發銀行政策性支持的難得機遇,爭取貼息貸款2.148億元。依托水利融資平臺,以水利工程項目向銀行爭取融資2.37億元,有力保障了工程順利推進。
截至目前,淮安區25個鄉鎮全面啟動農村區域供水工程,已鋪設二級管網90公里、三級管網5270公里,安裝水表104352只,處置小水廠305座,完成投資2.2億元,占總投資4.5億元的49.3%,工程投資和進度均位居全市之首。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