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指出,“互聯網+”現代農業是利用互聯網提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水平,培育一批網絡化、智能化、精細化的現代“種養加”生態農業新模式,形成示范帶動效應,加快完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培育多樣化農業互聯網管理服務模式,逐步建立農副產品、農資質量安全追溯體系,促進農業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
值得強調的是,《方案》是按照《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 “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的部署要求,對“互聯網+”現代農業提出了三年的具體實施細則。《方案》指出,到2018年,互聯網與“三農”的融合發展取得顯著成效,農業的在線化、數據化取得明顯進展,管理高效化和服務便捷化基本實現,城鄉“數字鴻溝”進一步縮小,“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局面基本形成,有力支撐農業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
互聯網對于現代農業的發展有著極大的助推作用,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大多數地區的農民也隨之華麗轉身,成長為新型農民。電商、“互聯網+”等新產業、戰略,給農民、農業帶來了新的、難得的發展機遇。可以預見,“互聯網+”注定將給傳統農業帶來深刻改變。把農業的方方面面和“互聯網+”的新技術、新理念結合起來,也必將促進農業快速發展,給農業轉型帶來新契機。
農業部副部長屈冬玉此前曾表示,互聯網思維和互聯網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日益廣泛。國家農業物聯網應用示范工程和區域試驗工程深入實施,目前已有多項農業物聯網產品、技術和應用模式輻射應用到農業各行業、各領域和產銷的全過程。農業電子商務正在形成跨區域電商平臺與本地電商平臺共同發展、東中西部競相迸發、農產品進城與工業品下鄉雙向互動的發展格局。
此次,農業部、發改委、中央網信辦、科技部、商務部、質檢總局、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林業局等八部門聯合制定《方案》,不僅說明參與部門的廣度將覆蓋所有涉及互聯網和農業發展的重要部門,還傳遞出在未來三年內“互聯網+”現代農業也會取得實質性的進展,這意味著,以往傳統農業發展的弊端將逐步得到改善,農民也將切身感受到互聯網給他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帶來的改變。
按照《方案》要求,實現“互聯網+”現代農業要緊緊圍繞推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任務,堅持需求導向、創新驅動、強化應用、引領發展的推進策略,著力推動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各環節和農村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深度融合,推進農業在線化和數據化,大力發展智慧農業,強化體制機制創新,全面提高農業信息化水平。
為此,《方案》提出了11項主要任務,在生產方面,重點突出了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強調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在經營方面,重點推進農業電子商務;在管理方面,重點推進以大數據為核心的數據資源共享開放、支撐決策,著力點在互聯網技術運用,全面提升政務信息能力和水平;在服務方面,重點強調以互聯網運用推進涉農信息綜合服務,加快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在農業農村方面,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新農村建設、大力推動網絡、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
可以看到,目前隨著物聯網、大數據、電子商務等互聯網信息技術越來越多地應用在農業生產領域,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現代農業發展的步伐,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具體表現為,通過物聯網實時監測,應用大數據進行分析和預測,實現精準農業,降低單位成本,提高單位產量;互聯網技術推動農場的信息化管理,實現工廠化的流程式運作,進一步提升經營效率,更有助于先進模式的推廣復制;“互聯網+”現代農業不僅能夠催生巨大數據搜集、信息平臺建設等技術服務需求。
在記者看來,信息化改造將是未來發展現代農業、改變農業生產方式的重要手段。在農資銷售方面,基于互聯網和大數據的農業信息化服務將會與農資銷售有機結合,即通過提供農業信息化的價值增值服務,實現農資產品的價值變現。
可以肯定的是,作為一種生產方式、產業模式與經營手段的創新,“互聯網+”現代農業將通過便利化、實時化、物聯化、智能化等手段,對農業產業鏈的生產、經營、管理、服務等環節產生深遠影響,從而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新動力。
實際上,目前眾多的資本和企業已經看到了“互聯網+”現代農業中蘊藏的巨大機會。其中,阿里巴巴就將“涉農電商”作為集團重點布局的三大領域之一,旗下淘寶網也推出了主打各地特色農產品的“特色中國”板塊。小米科技也已開始著手布局農村互聯網。
基于此,可以看出發展“互聯網+”現代農業的意義不僅僅解放了農民的雙手,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更為重要的是它帶來了新的生產和商業模式,為經濟的增長帶來了新動力。同時,把現代農業發展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發揮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工業對農業的支持反哺作用,也能夠有效地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