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石景山區水務局與區自來水公司開展智慧水務建設工作。區自來水公司整合了供水自控系統、管網管理系統和供水營銷系統,同時還對全區的供水管網實行DMA分區管理模式。通過管理信息平臺的搭建,形成了多機構多層級供水信息共享,實現了楊莊水廠與五里坨水廠數據信息互通,建立了安全可靠的供水管理系統和信息化保障系統。
智慧水務建設是現今大勢所趨
2013年8月5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下發通知提出,確定北京經濟技術開發等103個城市(區、縣、鎮)為2013年度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并就做好試點工作提出具體要求,同時明確智慧水務是智慧城市建設的九大專項建設內容之—,如今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慧社會、智慧水務等智慧新形態正在成為我們身邊的一部分。可見,隨著信息化技術發展,智慧水務建設將是大勢所趨。
那什么是智慧水務呢?智慧水務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理念是運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通過智能設備,實時感知水務狀態,采集水務信息,在此基礎上,應用統一公共管理平臺,對海量信息及時分析與處理,從而以更加精準、動態的方式對水源地、供水、用水、節水、排水、防澇的各個環節進行全流程管控,通過大數據挖掘為城市水務管理者提供決策支撐,創新水務運營、管理、服務模式,助推智慧城市健康有序發展。
石景山區自來水公司結合多年實踐經驗,通過“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應用”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將原有的供水自控系統、MAPGIS管網管理系統、售水管理系統整合,建立了供水調度平臺和DMA漏損控制平臺,形成以數據采集、數據分析、綜合調度、科學決策為一體的調度管控模式,進一步提升供水管理和服務水平。從而實現了供水自動化、管理協同化,為實現優質、穩壓、安全供水提供了堅實的技術保障。
獨立到整合提升管理和服務水平
“過去我們各個系統之間都是分散的、獨立的,出現問題只能單獨查看每一平臺的數據,進行分析解決。現在通過數據整合,將這些系統都整合在一起,實現了對生產、營收、管網、用戶數據的統一管理和分析。通過大數據分析,公司管理人員可實時掌握企業運營狀態。并可通過對關鍵數據指標的綜合分析,實時發現問題、找到并及時解決問題。比如我們在做供水管網維護的時候,就可以充分到考慮周邊的壓力情況,從統一的平臺上調用數據,從而確定相應的實施方案。”區自來水公司王瑾告訴記者。
區自來水公司還專門成立了的DMA分區漏損管理小組進行管網漏控管理。小組根據管網供水現狀,先后對石景山區十個小區進行DMA分區漏控管理。據王瑾介紹,作為試點之一的八角中里社區過去管網老化情況嚴重,漏失率比較高,排查漏點位置困難,常常耗時耗力,效果不佳。而現在通過DMA管理分析幫助我們找到管網中的漏點。我們首先利用GIS提供的管網信息,確定DMA小區的范圍和邊界,并通過零壓力試驗,明確其邊界閥門的完好性。然后根據夜間最小流量的變化情況,制定分部測試方案。通過測試,查出存在明顯漏水的管段。在八角中里小區,我們很快檢測定位出了3個管網漏點,及時采取措施進行管網維修,并對部分老舊管網進行了更換,使該小區漏失率由改造前的24%降低到6%,明顯降低了漏失水平。下一階段還將繼續對小區用水量進行實時監測,在總結小區用水規律的基礎上及時發現漏點、及時維修。
通過試點小區DMA分區漏控管理的成功實施,有利于供水企業總結經驗,有效、合理的進行DMA管理方案設計,有效、持續,穩定地控制漏損。通過成功案例的有效復制和推廣,石景山區將逐漸形成基于DMA的供水管網漏失監測、預警、控制工作新模式。供水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將極大的提高。
“智慧水務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化工程,我們的遠期目標是建立起綜合調度平臺進行智能化管理。將來我們有可能實現坐在辦公室里,通過系統數據分析就能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王瑾說道。 來源:中國水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