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帆競發春潮涌——甕安縣精準滴灌斬“窮根”靶向施策摘“貧帽”
5.07萬貧困人口,是盤桓在甕安決戰脫貧攻堅、率先建成全面小康進程中的攔路石。面對這塊難啃的“硬骨頭”,甕安舉全縣之力,拿出“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氣概,把扶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來抓,精準發力拔窮根,努力實現由“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的轉變。
精準識別 解決“扶持誰”
在甕安縣政府辦公樓大廳內,顯眼的脫貧奔小康倒計時牌下,一塊長6米、寬2米的精準扶貧攻堅DID掛圖作戰觸摸屏格外引人注目。只見用紅色粗線勾勒的甕安縣地理衛星云圖上,分布著大大小小的紅色區域,按照系統提示,點擊作戰圖上的其中一個紅色散點,就可以詳細了解貧困戶家庭檔案、幫扶責任人、幫扶措施、進展和成效。
“精準扶貧攻堅DID掛圖作戰觸摸屏是甕安縣級扶貧云系統展示平臺,把它安裝在公開場合,是為了接受社會各界人士的監督,讓領導隨時了解甕安扶貧攻堅工作開展狀況。”縣扶貧開發局副局長劉知祥向記者介紹。
甕安縣有3個貧困鄉鎮、46個貧困村,5.07萬貧困人口。能夠精確地繪制扶貧攻堅作戰圖,前期的精準識貧功不可沒。“我們在拉網式復核貧困戶過程中,發現個別鄉鎮對貧困戶識別的精度不夠,有的貧困戶達到了貧困標準,自己卻不知道。這就要求包保責任人必須與貧困戶面對面交流,將相關政策宣傳到位。”甕安縣扶貧開發局工作人員說。
扶貧必先識貧。為確保扶持對象精準,甕安嚴格審核、動態管理,將貧困農戶家庭成員基本信息、致貧原因、脫貧年限規劃、幫扶計劃、幫扶措施、幫扶責任人等相關信息錄入貧困農戶管理平臺,實現了戶有卡、村有冊、鄉有薄、縣有檔、省州有平臺的貧困農戶信息化、系統化管理,并完成2014年度13600人脫貧標注和2015年度13700人、9個貧困村、3個貧困鄉鎮脫貧標識及建檔立卡各環節的檔案收集歸檔。
有了一套科學規范的管理系統,甕安縣還多措并舉、嚴把關口,認真開展拉網式復核和“回頭看”工作。在脫貧攻堅沖鋒號角吹響的1個多月時間里,該縣領導干部走村串寨,遍訪貧困村、貧困戶,對貧困戶的生產生活情況、家庭成員、致貧原因等基本信息進行實地核實,以縣領導牽頭成立督查組督查精準識別情況;縣扶貧局加強業務知識培訓和精準指導,召開村民代表大會評選貧困戶,利用大數據比對部分無法核實的“四類”人員,即財政供養、購買商品房、購車、工商注冊戶,通過與財政供養、工商注冊、車輛登記、房產登記等系統進行對比核查。截至三月底,查出并清理四類人員2623戶10962人,對系統外確實達到貧困戶認定條件農戶進行認定和補錄,確保了扶持對象精準。
精準用人 解決“誰去扶”
“山高皇帝遠,有河吃水難”,這是駐村干部孫新到珠藏鎮高龍村擔任“第一書記”時,對高龍村的最初印象。高龍村是甕安縣最偏遠的貧困村,村內地界上石頭多,土地貧瘠,自然環境惡劣,缺水嚴重。當地村民個個都是節水能手,通常一瓢水,先要用來洗臉,接著洗手、洗腳,然后才能喂養家畜。看到村民被缺水的問題所困擾,孫新又心疼又著急,他決心一定要盡快讓村民喝上干凈的自來水。他和村民們一起在大山里尋找可靠水源,積極聯系派駐單位爭取到了近2萬元的飲水管材,組織群眾一起拉管、埋管,只花了半個月時間,村民祖祖輩輩期盼喝上一口自來水的愿望終于實現了。
了卻了一樁心愿,孫新又把幫扶重點落在了村里落后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上。他往返于村里和縣水務局之間,找領導、找部門、拉資金、謀項目,憑著自己的努力,在村里落實了三處“小型農田水利項目”,涉及到山塘治理2口,配套灌溉溝渠3000余米,投入資金60余萬元,讓四個村民組的農田得到了合理有效的灌溉。
為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從進駐高龍村以來,孫新一直在尋找合適的特色產業,村里2013年動員群眾種植的千畝蘋果桃引起了他的注意。眼下,村里580畝蘋果桃長勢和火災貧困戶鄧德宇的生活狀況是他最掛心的事情。眼看蘋果桃豐收在即,孫新臉上按耐不住內心的喜悅:“按每畝年產值2000元計算,蘋果桃每年的經濟純利潤將達到100萬以上,按農戶分紅20%計算,入股農戶每年將獲得20余萬元的經濟收入。此外,我們將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入股農戶不但可以年底得到紅利,同時也能解決部分群眾就業問題。”
在甕安,還有許多像孫新這樣的駐村干部和“第一書記”,他們把群眾放在心里,真蹲實駐、真抓實干、真幫實促,以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經濟發展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為重點,在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增加群眾收入、脫貧致富能力上下功夫,走訪群眾15萬余人,召開調研座談會706次,幫助所駐村謀思路出點子1694條,幫助解決困難問題2252個,協調實施項目172個,涉及資金近1662萬元,為所駐村辦理了2841余件好事實事,培訓黨員群眾10586次,化解矛盾糾紛2695起,貧困的村莊正一點一點慢慢地發生著變化。
這樣的變化源于甕安精心選好致富“帶頭人”,切實解決了“誰去扶”的問題。在同步小康駐村工作中,甕安縣精心選派駐村干部,注重結構優化、工作整合、干部培養。去年,甕安縣派出駐村干部410名,確保每一個行政村不少于5名駐村干部。從相關部門選派64名黨員干部擔任“第一書記”,覆蓋了所有的貧困村。
除了下派干部駐村,甕安縣還采取領導干部包保、鄉鎮部門聯動、干部結對幫扶等多種方式,在全縣上下形成各盡其責、協同發力的幫扶氛圍。“要按照‘黨委主體、政府主抓、干部主幫、基層主推、社會主扶’的要求,堅持做到縣級領導帶頭包保到人到戶、部門黨組包鄉鎮到人到戶、鄉鎮包村到人到戶、駐村干部和‘第一書記’包保到人到戶、農村黨員‘雙帶’到人到戶,建立起‘一對一’‘全覆蓋’的幫扶模式。”州委常委、甕安縣委書記張文強說。
精準施策 解決“怎么扶”
四月,春風拂面。記者來到位于珠藏鎮羊關村的特色養殖協會,正趕上肉兔養殖戶肖成紅風風火火地擴建圈舍。去年春天喂養的150只種兔讓他凈賺7萬元,原有的300平米的圈舍已經滿足不了養殖需要,他決定新建一個200平米的圈舍,再向養殖協會要來200只種兔進行喂養。
肖成紅的父母身體不好,常年臥病在床,為了給父母看病,家里已經負債累累。想出門打工,可父母讓肖成紅放心不下,留在村里,又苦于沒有合適的就業機會。就在他一籌莫展之際,羊關村特色養殖協會的肉兔養殖項目讓他的生活燃起了希望。他向村里申請“產業脫貧致富基金”,依靠喂養肉兔,不但還清了欠款,還頗有結余,從一個依靠政府救濟的低保戶蛻變為村里小有名氣的肉兔養殖能手。
在珠藏鎮羊關村,還有60多戶農戶從事肉兔養殖。“2014年,村里開始發展肉兔養殖,到目前已經帶動58戶貧困戶脫貧,戶均增收15000元以上,預計今年可帶動200多戶貧困戶脫貧。”羊關村黨總支書記楊忠才說。
羊關村特色養殖協會主要為所有會員和散戶提供進種渠道、飼養防疫、市場銷售等方面的指導和服務,積極扶持羊關村特色養殖產業發展。羊關村的實例證明,開對了‘藥方子’,才能拔掉‘窮根子’。
為了找對“藥方子”,甕安結合實際,念好“山字經”、種好“搖錢樹”、打好“特色牌”、舞活“產業鏈”,按照“輸血式”扶貧變為“造血式”扶貧的理念和“扶貧產業就是扶根本”的工作思路,進一步加大對貧困地區的產業投入和產業培育力度,在“怎么扶”的問題上,甕安從三個方向發力。
針對貧困原因精準施策。按照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的“五個一批”要求,把脫貧措施落實到每個貧困人口身上。
針對貧困程度做到多策并舉。根據不同貧困群眾的特征,有針對性地引導貧困戶發展適應自己的勞動能力、知識水平、技術技能的“短、平、快”的種養、加工或旅游服務業,加強扶貧造血功能。
抓住根本問題果斷施策。堅持普惠政策和特惠政策相結合,在加大對農村、農業、農民普惠政策支持的基礎上,對貧困人口實施特惠政策,運用好普惠措施,實行優先照顧,做到應扶盡扶、應保盡保。
目前,已逐步形成了以核桃、蔬菜、茶葉、中藥材、畜牧養殖、精品水果、鄉村旅游等為主的扶貧產業。截至去年年底,投入財政扶貧資金2227.98萬元,發展種植核桃2萬畝,蔬菜7255畝,茶葉3400畝,養殖生豬400頭,打造鄉村旅游點一個。“十二五”時期,甕安縣預計減少貧困人口5.93萬人,成功實現原銅鑼鄉、松坪鄉、龍塘鄉、白沙鄉、高水鄉、牛場壩鄉等10個鄉“減貧摘帽”,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0%以下,全面小康實現程度提高到95%。 來源: 黔南日報
5.07萬貧困人口,是盤桓在甕安決戰脫貧攻堅、率先建成全面小康進程中的攔路石。面對這塊難啃的“硬骨頭”,甕安舉全縣之力,拿出“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氣概,把扶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來抓,精準發力拔窮根,努力實現由“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的轉變。
精準識別 解決“扶持誰”
在甕安縣政府辦公樓大廳內,顯眼的脫貧奔小康倒計時牌下,一塊長6米、寬2米的精準扶貧攻堅DID掛圖作戰觸摸屏格外引人注目。只見用紅色粗線勾勒的甕安縣地理衛星云圖上,分布著大大小小的紅色區域,按照系統提示,點擊作戰圖上的其中一個紅色散點,就可以詳細了解貧困戶家庭檔案、幫扶責任人、幫扶措施、進展和成效。
“精準扶貧攻堅DID掛圖作戰觸摸屏是甕安縣級扶貧云系統展示平臺,把它安裝在公開場合,是為了接受社會各界人士的監督,讓領導隨時了解甕安扶貧攻堅工作開展狀況。”縣扶貧開發局副局長劉知祥向記者介紹。
甕安縣有3個貧困鄉鎮、46個貧困村,5.07萬貧困人口。能夠精確地繪制扶貧攻堅作戰圖,前期的精準識貧功不可沒。“我們在拉網式復核貧困戶過程中,發現個別鄉鎮對貧困戶識別的精度不夠,有的貧困戶達到了貧困標準,自己卻不知道。這就要求包保責任人必須與貧困戶面對面交流,將相關政策宣傳到位。”甕安縣扶貧開發局工作人員說。
扶貧必先識貧。為確保扶持對象精準,甕安嚴格審核、動態管理,將貧困農戶家庭成員基本信息、致貧原因、脫貧年限規劃、幫扶計劃、幫扶措施、幫扶責任人等相關信息錄入貧困農戶管理平臺,實現了戶有卡、村有冊、鄉有薄、縣有檔、省州有平臺的貧困農戶信息化、系統化管理,并完成2014年度13600人脫貧標注和2015年度13700人、9個貧困村、3個貧困鄉鎮脫貧標識及建檔立卡各環節的檔案收集歸檔。
有了一套科學規范的管理系統,甕安縣還多措并舉、嚴把關口,認真開展拉網式復核和“回頭看”工作。在脫貧攻堅沖鋒號角吹響的1個多月時間里,該縣領導干部走村串寨,遍訪貧困村、貧困戶,對貧困戶的生產生活情況、家庭成員、致貧原因等基本信息進行實地核實,以縣領導牽頭成立督查組督查精準識別情況;縣扶貧局加強業務知識培訓和精準指導,召開村民代表大會評選貧困戶,利用大數據比對部分無法核實的“四類”人員,即財政供養、購買商品房、購車、工商注冊戶,通過與財政供養、工商注冊、車輛登記、房產登記等系統進行對比核查。截至三月底,查出并清理四類人員2623戶10962人,對系統外確實達到貧困戶認定條件農戶進行認定和補錄,確保了扶持對象精準。
精準用人 解決“誰去扶”
“山高皇帝遠,有河吃水難”,這是駐村干部孫新到珠藏鎮高龍村擔任“第一書記”時,對高龍村的最初印象。高龍村是甕安縣最偏遠的貧困村,村內地界上石頭多,土地貧瘠,自然環境惡劣,缺水嚴重。當地村民個個都是節水能手,通常一瓢水,先要用來洗臉,接著洗手、洗腳,然后才能喂養家畜。看到村民被缺水的問題所困擾,孫新又心疼又著急,他決心一定要盡快讓村民喝上干凈的自來水。他和村民們一起在大山里尋找可靠水源,積極聯系派駐單位爭取到了近2萬元的飲水管材,組織群眾一起拉管、埋管,只花了半個月時間,村民祖祖輩輩期盼喝上一口自來水的愿望終于實現了。
了卻了一樁心愿,孫新又把幫扶重點落在了村里落后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上。他往返于村里和縣水務局之間,找領導、找部門、拉資金、謀項目,憑著自己的努力,在村里落實了三處“小型農田水利項目”,涉及到山塘治理2口,配套灌溉溝渠3000余米,投入資金60余萬元,讓四個村民組的農田得到了合理有效的灌溉。
為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從進駐高龍村以來,孫新一直在尋找合適的特色產業,村里2013年動員群眾種植的千畝蘋果桃引起了他的注意。眼下,村里580畝蘋果桃長勢和火災貧困戶鄧德宇的生活狀況是他最掛心的事情。眼看蘋果桃豐收在即,孫新臉上按耐不住內心的喜悅:“按每畝年產值2000元計算,蘋果桃每年的經濟純利潤將達到100萬以上,按農戶分紅20%計算,入股農戶每年將獲得20余萬元的經濟收入。此外,我們將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入股農戶不但可以年底得到紅利,同時也能解決部分群眾就業問題。”
在甕安,還有許多像孫新這樣的駐村干部和“第一書記”,他們把群眾放在心里,真蹲實駐、真抓實干、真幫實促,以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經濟發展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為重點,在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增加群眾收入、脫貧致富能力上下功夫,走訪群眾15萬余人,召開調研座談會706次,幫助所駐村謀思路出點子1694條,幫助解決困難問題2252個,協調實施項目172個,涉及資金近1662萬元,為所駐村辦理了2841余件好事實事,培訓黨員群眾10586次,化解矛盾糾紛2695起,貧困的村莊正一點一點慢慢地發生著變化。
這樣的變化源于甕安精心選好致富“帶頭人”,切實解決了“誰去扶”的問題。在同步小康駐村工作中,甕安縣精心選派駐村干部,注重結構優化、工作整合、干部培養。去年,甕安縣派出駐村干部410名,確保每一個行政村不少于5名駐村干部。從相關部門選派64名黨員干部擔任“第一書記”,覆蓋了所有的貧困村。
除了下派干部駐村,甕安縣還采取領導干部包保、鄉鎮部門聯動、干部結對幫扶等多種方式,在全縣上下形成各盡其責、協同發力的幫扶氛圍。“要按照‘黨委主體、政府主抓、干部主幫、基層主推、社會主扶’的要求,堅持做到縣級領導帶頭包保到人到戶、部門黨組包鄉鎮到人到戶、鄉鎮包村到人到戶、駐村干部和‘第一書記’包保到人到戶、農村黨員‘雙帶’到人到戶,建立起‘一對一’‘全覆蓋’的幫扶模式。”州委常委、甕安縣委書記張文強說。
精準施策 解決“怎么扶”
四月,春風拂面。記者來到位于珠藏鎮羊關村的特色養殖協會,正趕上肉兔養殖戶肖成紅風風火火地擴建圈舍。去年春天喂養的150只種兔讓他凈賺7萬元,原有的300平米的圈舍已經滿足不了養殖需要,他決定新建一個200平米的圈舍,再向養殖協會要來200只種兔進行喂養。
肖成紅的父母身體不好,常年臥病在床,為了給父母看病,家里已經負債累累。想出門打工,可父母讓肖成紅放心不下,留在村里,又苦于沒有合適的就業機會。就在他一籌莫展之際,羊關村特色養殖協會的肉兔養殖項目讓他的生活燃起了希望。他向村里申請“產業脫貧致富基金”,依靠喂養肉兔,不但還清了欠款,還頗有結余,從一個依靠政府救濟的低保戶蛻變為村里小有名氣的肉兔養殖能手。
在珠藏鎮羊關村,還有60多戶農戶從事肉兔養殖。“2014年,村里開始發展肉兔養殖,到目前已經帶動58戶貧困戶脫貧,戶均增收15000元以上,預計今年可帶動200多戶貧困戶脫貧。”羊關村黨總支書記楊忠才說。
羊關村特色養殖協會主要為所有會員和散戶提供進種渠道、飼養防疫、市場銷售等方面的指導和服務,積極扶持羊關村特色養殖產業發展。羊關村的實例證明,開對了‘藥方子’,才能拔掉‘窮根子’。
為了找對“藥方子”,甕安結合實際,念好“山字經”、種好“搖錢樹”、打好“特色牌”、舞活“產業鏈”,按照“輸血式”扶貧變為“造血式”扶貧的理念和“扶貧產業就是扶根本”的工作思路,進一步加大對貧困地區的產業投入和產業培育力度,在“怎么扶”的問題上,甕安從三個方向發力。
針對貧困原因精準施策。按照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的“五個一批”要求,把脫貧措施落實到每個貧困人口身上。
針對貧困程度做到多策并舉。根據不同貧困群眾的特征,有針對性地引導貧困戶發展適應自己的勞動能力、知識水平、技術技能的“短、平、快”的種養、加工或旅游服務業,加強扶貧造血功能。
抓住根本問題果斷施策。堅持普惠政策和特惠政策相結合,在加大對農村、農業、農民普惠政策支持的基礎上,對貧困人口實施特惠政策,運用好普惠措施,實行優先照顧,做到應扶盡扶、應保盡保。
目前,已逐步形成了以核桃、蔬菜、茶葉、中藥材、畜牧養殖、精品水果、鄉村旅游等為主的扶貧產業。截至去年年底,投入財政扶貧資金2227.98萬元,發展種植核桃2萬畝,蔬菜7255畝,茶葉3400畝,養殖生豬400頭,打造鄉村旅游點一個。“十二五”時期,甕安縣預計減少貧困人口5.93萬人,成功實現原銅鑼鄉、松坪鄉、龍塘鄉、白沙鄉、高水鄉、牛場壩鄉等10個鄉“減貧摘帽”,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0%以下,全面小康實現程度提高到95%。 來源: 黔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