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级爽快片淫片高清特级_日韩中文字幕网_国产视频在线免费观看_好男人资源在线观看高清社区

歡迎光臨水表信息網!
行業資訊
當前位置: 首頁 » 行業資訊 » 行業資訊
 
行業資訊

“互聯網+”讓傳統農業長新芽

字體: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6-04-15  瀏覽次數:492
     眼下,互聯網向各行各業加速滲透,最為傳統的農業也已站在“互聯網+”的風口之上。“老”行業遇上“新”元素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二者如何融合?日前,記者就這一問題進行了采訪。

走進大邱莊鎮生寶谷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蔬菜種植大棚,翠綠色的黃瓜藤蔓順著嫁接的繩索向上蔓延,濕氣瞬間將眼鏡蒙上了一層薄霧。在進口處,一臺白色設備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合作社技術員徐光善指著這個儀器告訴記者:“這就是咱們引進的設施農業物聯網系統,里面安裝的是空氣溫度傳感器和二氧化碳濃度傳感器,可以對溫、濕度進行預警,咱們只需要提前設定好一個指標,一旦超過或低于這個標準,物聯網中控系統就會自動預警。”

來到位于合作社辦公區的物聯網中控室,大大小小的數據通過傳感器匯集到這里。輕觸顯示屏,溫濕度、光照、二氧化碳、土壤水分等數據實時監測,棚內的生長情況一覽無遺。監控中心綜合服務管理平臺會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對不良生產環境預警提示。

專業操作人員告訴記者:“過去種植大棚蔬菜,什么時候該通風,什么時候該澆水、施肥,什么時候該放被、卷簾,作物患沒患病蟲害,這些全憑經驗和感覺。而現在,我們根據這些實時數據就可以準確地進行管理,比如超過了適宜溫度就會報警,可以自動控制卷簾、增光、澆水等,比經驗和感覺更精準智能。”

生寶谷物種植專業合作社橫跨了大邱莊鎮西尚碼頭村和前尚碼頭村兩個村,種植面積達2020畝。互聯網科技的植入不但提高了生產效率,也大量節省了人力物力,提升了農產品附加值。合作社理事長顧靖告訴記者:“現代科技應用到農業上,準確度高又省時省工,從而節省了一部分成本。最重要的是對病蟲害防治精準快速,蔬菜品質有了大幅提升。”

顧靖為記者算了一筆賬:常規蔬菜生產每畝地平均單產8000公斤,投入了物聯網技術后,預計每畝增產1200公斤,按平均銷售價格每公斤3元計算,一畝地新增效益就能達到3600元。

與生寶相隔不遠的津美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652棟日光溫室大棚連片成方。

合作社副總經理張立祿介紹,互聯網科技已經應用到合作社生產的方方面面,農藥殘留快速檢測系統、產品“二維碼”查詢管理系統等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投入使用,不僅實現了精準作業,同時完善了產品品質和售后服務,實現了雙贏。

目前,津美合作社正在和南開大學合作開發物聯網應用系統,對溫室種植實施網絡智能化管理,預計今年上半年便能投入使用。

物聯網科技的加速融入,使傳統農業走向了“智慧”發展之路,成為現代農業的“智能管家”。

打開微信,搜索公眾號“多興莊園”,點擊“地主逛園子”“地主家余糧”等子菜單,時令蔬菜、東北大米、五大連池礦泉水等套餐導購琳瑯滿目,“咬一口菜瓜 嘗一口春的味道”“女人節 食物戀”等限時特惠新鮮亮眼,“春日料理小廚房”“多興莊園尋春記”等時尚資訊吸人眼球。天津多興莊園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薄春霞告訴記者:“這就是我們正在推廣應用的會員制農產品購物手機客戶端,目前我們的注冊會員已經達到了1萬多人。”

上午9:30,記者來到位于良王莊鄉的多興莊園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幾輛裝載農產品禮品箱的冷鏈物流運輸車正陸續準備出發。這些禮品箱里,有的裝有黃瓜、西紅柿、菜花等十余種有機蔬菜,有的裝有兩袋6斤的東北大米或雜糧。這些物流車有的發往本市河西區水晶城,有的則直達北京、河北廊坊等高檔社區。

薄春霞告訴記者:“每天下午4:00,‘多興莊園’微信公眾號的客服就會統計好訂單數據并提交生產部,轉天早晨7:00至8:00期間,菜農采摘后將農產品打包裝箱運至物流處,10:30之前物流車必須出發,保障為會員及時供應新鮮農產品。”

不僅如此,公眾號還經常搞限時、節假日特惠吸粉活動,如時令瓜果嘗新、年味餃子派送等。薄春霞自豪地說:“有的活動中我們會派送甜瓜等應季瓜果,客戶吃了覺得好馬上就注冊了會員,最好的一次活動我們的會員提升了200多位。現在,我們正在籌建自己銷售網站,互聯網讓我們的產品供不應求。”

在沿莊鎮,互聯網+“菜園子”也為設施農業生產經營開拓了新途徑。

去年冬天,該鎮展嘉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與天津金倉互聯網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合作。合作社按照金倉公司提出的標準進行生產種植,再通過金倉公司的互聯網訂單平臺出售。這種互聯網+“菜園子”的定制式銷售模式,為破解“小農戶與大市場”對接的難題提供了有益嘗試。

合作社社員崔生旺告訴記者,今年他在合作社承包了4畝地冷棚。以前產出的黃瓜基本上都是銷往外地,價格不穩定。今年有了互聯網銷售,不也用為價格的起落而發愁,每斤能比市場價高出1至2毛。

合作社負責人孟慶強介紹,金倉公司每天大概需要10余噸有機蔬菜瓜果和1噸左右鯽魚、草魚等淡水魚,然后通過網上點單的方式為靜海區200多家餐飲單位配送,這種模式不但可以拓寬合作社銷售渠道,保障農民收益,對于消費者而言,也能真正從源頭做到無公害,既降低價格又能享受定制化服務。

從田間揮鋤到玩轉鼠標,如今,“互聯網+”已經走進尋常農戶家。然而互聯網+農業,如何加?怎么加?如何用互聯網之長補農業之短,在農業借助互聯網轉型升級的過程中需克服哪些困難?不可回避的是,在二者融合的過程中,仍有許多難題亟待解決。采訪中記者感受到,互聯網+農業,絕不是建個網站、開個公號那么簡單。“互聯網和農業的融合,簡要地說,一方面是通過現代化的手段、大數據應用,改造傳統生產方式,使信息更對稱,提高了效率;另一方面,則通過與消費者精準對接,減少中間環節,實現了訂單化生產,建立了有效的農產品安全可追溯體系。其實質就是農業借助互聯網,對市場、產品、技術、資源等信息進行廣泛收集和專業分析,重塑整個農業產業鏈,向社會提供質優價廉安全的農產品和更完善的售后服務。”一位專業人士解釋說。

也就是說,隨著互聯網的加速滲入,農業生產變得更加自動化、標準化、精準化、可追溯、減少了人力,降低了成本,讓消費者安心、農戶省力,使傳統農業向“智慧”農業“轉身”。但在這轉身的過程中也不可避免遇到了一些困難。首先是人才和技術的缺乏。從地頭到餐桌,農產品的產業鏈比較長,對于這個鏈條上大多數農戶來說,運用這些先進技術和理念、進行標準化的生產并不容易。同時鄉村物流也是個難題,農村地域遼闊、村莊分散,為了降低配送成本,各大物流公司的配送點往往只建到鎮一級,并沒有下沉到村,這給農戶寄件、收件帶來了難度。還有就是資金難題。就拿冷鏈物流來說,生鮮電商拼的就是冷鏈運輸,但冷鏈設備的投入可不是小數目,一般的小企業、合作社難以承擔。這些都成為了互聯網與農業融合的重重障礙。

“互聯網+農業生產”實現精準智慧化,設施農業物聯網成為“智能管家”。

1、“互聯網+農業銷售”加速電商融合,破解“小農戶與大市場”對接難題。

2、“新”元素提升“老”產業,關鍵在于對產業鏈的重構。
 來源:天津日報

 
免責聲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資訊、圖片、音頻、視頻來源于互聯網及公開渠道,僅供學習參考,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遵循相關法律法規采取措施刪除相關內容。


 
[ 行業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