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物聯網:物聯網被世界公認為是繼計算機、互聯網與移動通信網之后的世界信息產業第三次浪潮。他是以感知為前提,實現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全面互聯的網絡。在這背后,則是在物體上植入各種微型芯片,用這些傳感器獲取物理世界的各種信息,再通過局部的無線網絡、互聯網、移動通信網等各種通信網路交互傳遞,從而實現對世界的感知。
傳統農業,澆水、施肥、打藥,農民全憑經驗、靠感覺。如今,設施農業生產基地,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瓜果蔬菜該不該澆水?施肥、打藥,怎樣保持精確的濃度?溫度、濕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如何實行按需供給?一系列作物在不同生長周期曾被“模糊”處理的問題,都有信息化智能監控系統實時定量“精確”把關,農民只需按個開關,做個選擇,或是完全聽“指令”,就能種好菜、養好花。
為提高種植效率,蒼山縣在現代農業示范園引進了浙江托普儀器有限公司農業物聯網技術,在其所建設的蔬菜大棚中全部安裝農業物聯網監測設備,通過農業“物聯網”技術實時監測大棚蔬菜溫度、濕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等生長環境,根據產生的智能監測信息對蔬菜進行精確管理,通過無線傳感器對溫室環境進行自動和手動調節,溫度高了自動開啟風機等設備進行降溫,通過土壤濕度傳感器對灌溉自動控制,達到該澆水的時候澆水,該施肥的時候施肥,完全實現自動化,促進有機高效農業發展。
裝上一個小小的無線傳感器,大棚里的蔬菜就會說話、有感覺、有思想了,大棚里的溫度高了它會警告你,土壤里的濕度低了它會通知你,更準確地告訴你它的需求。
“使用物聯網以后,我們馬上就能和大棚里的蔬菜‘對話’了。”走進大棚內,農技師說,“蔬菜它需要什么溫度?什么時候要澆水?什么時候要施肥?澆多少水?施多少肥?你并不完全知道,或是只知道個大概。但是裝上一個小小的傳感器,它就會說話、有感覺、有思想了,大棚里的溫度高了它會警告你,土壤里的濕度低了它會通知你,更準確地告訴你它的需求,使大棚內植物所需要的生長環境永遠保持在最佳狀態。”
農技師對于“物聯網”多少知道一些。還指著棚里靠近中間位置架起了一副“天線”,上面掛著幾個小盒子,說“這就是傳感器,分別采集環境溫度、濕度、土壤溫度、水分、光照以及二氧化碳濃度,每隔5分鐘采集一次數據,通過智能傳感器與嵌入3G模塊的無線物聯網網關,發送到上位機系統。”呵呵,農技師知道的還是蠻具體的。
農技師現在只要坐在辦公室里,筆記本或者電腦的頁面停留在幾片蔬菜葉子上,用鼠標一點點拉近,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葉片上趴著幾只小蚜蟲。這樣農技師通過物聯網的遠程監控系統發現了“敵情”,可以立即給棚里的農業工人提了個醒。早點做防護措施。 來源:閩西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