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土種植”、“自動灌水”、“智能機器”等“高大上”場景,真實地發生在身邊,令筆者不禁為之嘖嘖稱奇。坡頭區綠健生態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應用如此先進的科學技術,實在令人驚嘆;當地種植戶具備了如此大膽創新的科學精神,實在令人敬佩。
時下,“農業現代化”一詞屢被提起。發展現代農業,必須著力強化物質裝備和技術支撐,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圍繞市場進行生產,讓農產品不斷適應需求的變化。該合作社走出了一條發展現代農業的路子,在筆者看來,這離不開“創新”二字。
運用“創新”之手裝備好硬件,革新了理念,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保障。為實行智能種植,該合作社從以色列引進了“智能監控系統”,但他們并不是簡單地復制,而是通過進行技術改造,制成了這套“中西結合”的智能化機器,既節省了成本,又更適合本地應用。該系統雖然初期投入大,但在人工成本高昂的當下,為種植戶省下一筆不小的開支。而且,它還能實行無土種植,杜絕了病害,生產出的綠色無公害食品切合市場“胃口”,避免了“豐產不豐收”的尷尬局面,實乃一舉多得。
智能化種植模式好處多多,值得推廣,然而,這種農業種植模式可不是想干就能干的。該合作社引進的以色列原裝機器需要幾百萬元,幸好經技術改造,制成了“中西結合”的版本,總價降到幾十萬元。可見,智能化種植模式資金投入巨大,如此高的前期投入成本,在實際生活中,著實令不少種植戶望而卻步。如何破解?筆者認為,有關部門與單位應該“扶一把”。簡化農民貸款手續,創新農民融資方式,為其解決暫時性的資金困難,是智能化種植模式推廣的關鍵環節。
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洗腳上田”已成為大多數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選擇,留守在家的則是婦女、孩子和老人,這種現象給社會帶來了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將來誰種地?將來誰會種地?而坡頭的智能化種植模式,不僅減少了“天災”可能帶來的損害,還提高了效率,帶來了可觀的利潤,使農業所需要的人力大大減少。這種智能化種植模式誘人,希望能得到大力推廣。 來源:湛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