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了,聲音最密的地方就是地下輸水管線管頂!”近日在鄞州高橋,寧波市自來水公司的管網地理信息管理員明發斌的語氣充滿自信。同事們依言行事,果然找到了漏水的地下管道。“透視眼”明發斌靠的不是別的,就是一個管道探測儀和裝有管網地理信息系統(GIS)的掌上GPS。
全貌透視的“城市地下血脈”,享受特級護理的“老弱病殘”管線……進入寧波城管供水的GIS系統軟件平臺,只需輕輕一點,任一區域管網的基礎數據即刻一目了然,哪怕直徑只有幾十毫米的小管線也全部實現了“有圖可查”。
日前,借助不斷完善的GIS系統,寧波市已將1260平方公里范圍內龐大的供水系統匯聚成了全長5000公里的輸水管道數字地圖。寧波的地下供水“宮殿”首次得以全景展現,不僅能快速查詢準確的管線信息,還為全市供水管網日常管理、設計施工、分析統計、發展預測、規劃決策提供可靠依據,大大提升了管網運行效率。
寧波自來水歷史可追溯到上世紀20年代,至今已延續近90年,繁雜的供水管網遍布各地。以前只能靠圖紙分區域、分時段記載,缺乏系統性、完整性,還有很多“無名網”,施工挖破輸水管道的情況時有發生,平均每年有200多處。
上世紀90年代起,城管供水部門在全省率先啟動了管網地理信息系統,2010年開始進行全面優化升級,積極推進智慧供水建設,經“數據矩陣”架構起智能平臺,管網地理信息系統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以來,寧波城管供水部門進一步深化GIS技術應用,完成直徑300毫米以上管網數據糾正,確保基礎數據準確無誤,提高搶修效率。同時,從今年起,供水部門開始對全市老舊管網進行集中“問診”,梳理出維修頻次高、漏點多的老舊管網,對這些老舊管網“重點照顧”。
按圖索驥、有章可循后,管網診斷服務能力也得到大幅提升。目前,城區5000公里的“可視”管網被劃分為6大片區,由管網地理信息管理員配備GPS掌上機進行管網巡視,通過“掌上地圖”隨時將片區管線狀況進行反饋,為城市“血管”把脈。 來源:中國管道商務網
全貌透視的“城市地下血脈”,享受特級護理的“老弱病殘”管線……進入寧波城管供水的GIS系統軟件平臺,只需輕輕一點,任一區域管網的基礎數據即刻一目了然,哪怕直徑只有幾十毫米的小管線也全部實現了“有圖可查”。
日前,借助不斷完善的GIS系統,寧波市已將1260平方公里范圍內龐大的供水系統匯聚成了全長5000公里的輸水管道數字地圖。寧波的地下供水“宮殿”首次得以全景展現,不僅能快速查詢準確的管線信息,還為全市供水管網日常管理、設計施工、分析統計、發展預測、規劃決策提供可靠依據,大大提升了管網運行效率。
寧波自來水歷史可追溯到上世紀20年代,至今已延續近90年,繁雜的供水管網遍布各地。以前只能靠圖紙分區域、分時段記載,缺乏系統性、完整性,還有很多“無名網”,施工挖破輸水管道的情況時有發生,平均每年有200多處。
上世紀90年代起,城管供水部門在全省率先啟動了管網地理信息系統,2010年開始進行全面優化升級,積極推進智慧供水建設,經“數據矩陣”架構起智能平臺,管網地理信息系統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以來,寧波城管供水部門進一步深化GIS技術應用,完成直徑300毫米以上管網數據糾正,確保基礎數據準確無誤,提高搶修效率。同時,從今年起,供水部門開始對全市老舊管網進行集中“問診”,梳理出維修頻次高、漏點多的老舊管網,對這些老舊管網“重點照顧”。
按圖索驥、有章可循后,管網診斷服務能力也得到大幅提升。目前,城區5000公里的“可視”管網被劃分為6大片區,由管網地理信息管理員配備GPS掌上機進行管網巡視,通過“掌上地圖”隨時將片區管線狀況進行反饋,為城市“血管”把脈。 來源:中國管道商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