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委書記姚曉東多次強調,農村飲水安全關系千家萬戶,是一項最直接、最迫切的民生工程。從2013年起,該市用三年實施城鄉一體化供水,從市縣到村組,一根水管鋪到底。截至9月底,1408公里的一級管網已鋪進全市115個鄉鎮中的九成。年底前,全市400多萬農民將全部告別祖祖輩輩用井水的歷史,和城里人一起吃上“同源、同管、同質、同價”的放心水。
小水廠遍地開花
“四水”穿城的淮安,有著“漂在水上的城市”的美譽。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城鄉一體化供水之前,大部分鄉鎮要吃上干凈水仍是一件難事。
“拿我們淮安區來說,120多萬人,沒有一家自來水公司。”淮安區建工局副局長湯清峰說,“城區由市區供水;27個鄉鎮呢,個個建小水廠,打深井,抽地下水。一村一廠,甚至一村幾廠,吃水全靠分布于全區的344個小水廠”。
“由于歷史原因,全市共有1200多座小水廠。個人的、集體的、聯營的,各種性質的都有。”市住建局局長王亦農說,“收費五花八門,包月的、按人頭的,有的一個村兩三種水價”。
長年喝地下水,喝得大家滿肚子委屈。在一體化供水暫時還沒通達的淮陰區棉花莊鎮三河村,家家戶戶都備著大水缸和凈水器。村民們說,放大水缸是應付限時供水,用凈水器是因為水質不好。
“這樣的小水廠,水質、水壓都沒有保障”。市住建局副局長侍淮生說,“都是挖口井,把水壓到水塔,再送入戶,檢測、消毒措施基本沒有,最多投點液氯。”
“統籌城鄉區域供水,為老百姓把好生命之源第一關,成為當務之急!”淮安市長曲福田說。
一根管從市縣鋪到村組9月28日,隨著最后一根管線在涂溝鎮的順利埋設,覆蓋金湖11個鄉鎮、3個農場的區域供水一級管網全部鋪設到位。
“城鄉一體化供水,涉及全市115個鄉鎮”。王亦農說,“前兩年通達73個鄉鎮,剩下的42個鄉鎮絕大部分已完成,年底前城鄉同喝一管水的目標百分之百實現。”
淮安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戚壽余說,市里連續3年將一體化供水列入為民10件實事。各地簽責任狀,倒排工期,每周一督查、一通報。淮安區委書記徐子佳說,這是事關全區120萬人民尤其是近90萬農民的生命工程、長壽工程,“為對接好這項我區有史以來投資量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工程,區委區政府專門召開了區域供水動員大會,提出了動員百萬人,籌資10億元,全面實現區域供水的目標”。
一級管網進鄉鎮,二三級管網進村組,各縣區爭著搶著往前推。建設中各地還抱團協作,比如洪澤的老子山鎮,淮安區的宋集鎮、蘇嘴鎮,分別由就近的盱眙和漣水跨區域輸送水源。該省的不多花一分,不該省的不少花一分。“再遠、成本再高也要把管子通到他家門口”,王亦農說,為不讓一戶掉隊,“直徑1.2米的一級管網,全市鋪了1404公里,入組入戶的二三級管網,工程量浩大得更是驚人。僅淮安區,二三級管網就分別鋪了610公里、1.3萬公里”。
一邊是一根管子通到底,一邊是一個池子盛到底。對接城鄉一體化供水,淮安一口氣新建了7個大型水廠,加上市區原有的,目前全市大型自來水廠有10個,日供水能力80萬噸,足夠全市560萬人“喝得鼓鼓”的。10個水廠到位后,對1000多座私人小水廠進行回購,水到井封,真正做到同源、同管。
從喝“合格水”到喝“優質水”
同源同管了,如何讓流到千家萬戶的這一汪水同質保質,永保清澈?
“首先在管理體制上進行了探索”,戚壽余說。各縣區成立農村供水公司或水務公司,在鄉鎮設立分公司,變過去的各自為政為統一管理,同一水源地或同一縣(區)原則上同一水價。
體制理順了,檢測、評估體系緊隨而上。在全區近200個小水廠封井后,新建的漁溝水廠肩負起淮陰區全區城鄉統一供水的重任。水廠生產部部長周帥說,“你往水廠上游走10公里,全是環保局、水利局的檢測點。全天在線,數據聯網共享,水質有任何變化,他們辦公室和我們水廠監控室的紅燈自動報警”。
“我們還有第三方‘飛檢’制度”,侍淮生說,“飛檢”人員能隨時上門對水廠水質實施快速檢測。
技術和工藝上的突破,讓“淮安水”更上一層樓。走進2012年投用的開發區水廠,廠長崔光新自豪地說,“我們的水質在全國都是一流的。我們聯合清華大學研發的O3—BAC深度處理工藝,在傳統混凝、沉淀、過濾、消毒四步法基礎上,運用臭氧—活性炭技術,能對大分子有機物進行有效處理,使水中的COD、氨氮和純凈水相當,達到直飲水標準!”這是我省江北地區第一家運用深度處理的現代化水廠,雖然每立方水成本要高0.18元,但它讓淮安告別了“合格水”,進入喝“優質水”新時代。
結合一體化供水,淮安還投入數十億元整治和保護水系相對獨立的白馬湖,作為備用水源地。“日供水20萬噸的白馬湖水廠,10月底投用后可向市區應急調水,以后即使洪澤湖發生了我們不可控的上游污染,淮安的‘碧水防線’也不會失守”。戚壽余說。 來源:新華報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