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级爽快片淫片高清特级_日韩中文字幕网_国产视频在线免费观看_好男人资源在线观看高清社区

歡迎光臨水表信息網!
行業資訊
當前位置: 首頁 » 行業資訊 » 行業資訊
 
行業資訊

“昆明看?!睅淼乃伎?/h1>
字體: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10-08  瀏覽次數:464

“昆明看海”帶來的思考

圖為北京路與二環在北站的交叉路段,曾經是昆明水患最嚴重的路段。

“昆明看海”帶來的思考

圖為因暴雨被淹沒的北京路與環城路交叉路口北站段。

 

 
“昆明看海”帶來的思考

 

圖為經過全面整治后的北站隧道已不再是“淹水”隧道。

“昆明看海”帶來的思考

圖為曾經的“淹水”隧道——北站隧道。記者 浦美玲/文 楊崢/圖

今年汛期,昆明主城發生6場主要降雨,均導致多處路段出現不同程度淹積水。通過昆明市政府全面部署,昆明排水設施管理有限責任公司采取清淤除障工程、人員設備齊上、及時抽水排澇等舉措,主城區域淹積水情況有所緩解。先后出現的73處淹積水點,與今年汛期前預測的歷年易淹易澇路段197處相比,有124處未發生淹積水情況。同時,逢雨必淹且一淹必重的10個嚴重淹積水點的淹積水現象已得到消除或有效緩解。

盡管如此,昆明排水公司相關負責人依然這樣告訴記者,淹積水點的整治并非一勞永逸,一旦降雨量超出其所能承受的范圍,整治過的淹水點依然會再次發生淹積水。更為關鍵的是,隨著城市化建設步伐的加快,城市地面大量硬化,不透水面積增加,新的淹積水點也會不斷出現。

那么,城市逢雨必淹、逢淹必澇的問題到底出在哪里?癥結何在?

汛期結束回頭看,成績值得肯定,問題仍需思考。

淹積水情況有效緩解

這個夏天,昆明并不安寧,涼風襲人,大雨不斷。

“防汛人員全體出動,移動泵車立即出發!”6月18日23時至19日7時,昆明降下今年以來最大一場暴雨,昆明排水公司作出部署。

8小時的平均降雨量達到68毫米,其中福海、曙光片區以及小屯立交累計降雨量超過84毫米,如此猛烈的強降雨遠遠超出市政排水管網設防標準。暴雨導致主城區市政道路出現40多個淹積水路段,平均淹積水深約40厘米。

“通過巡查,我們的防汛隊員對各區域淹積水情況已一清二楚。”排水公司董事長趙思東介紹,19日凌晨3時起,排水公司132名防汛隊員全員出動,以及排水公司所有移動泵車奔赴四面八方,重點處置民航路下穿貴昆鐵路隧道等14處路段的淹積水。

回想2009年汛期,民航路下穿的淹積水最深處同樣超過3米。當時由排水公司相關領導帶隊,帶著移動抽排設備,連續奮戰18個小時才徹底消除該區域的淹積水。而這次淹水,在排水公司及各相關部門的通力協作下,民航路下穿的淹積水在短短6個多小時內全部消除,19日上午11點30分,民航路下穿貴昆鐵路隧道以及西二環小屯立交、采蓮路、華昌路等淹積水較為嚴重的路段均恢復道路交通。

“雖然還是逢雨必淹,但積水強度已明顯減弱。”昆明排水公司工作人員介紹道,分析今年主城區域內出現的73處淹積水點不難發現,許多區域雖然依然發生淹積水,但每一次的強度較之往年呈明顯下降趨勢。以往大樹營、探礦廠區域發生淹積水,水深均在60至70厘米左右,并且持續時間最少也在一天以上,今年這些區域發生淹積水的積水深度均為20厘米左右,并且自然退水時間較之前也有明顯提升,2至3小時內積水便全部退去;虹橋立交下層,過去每逢大雨,淹積水至少50厘米,更甚時積水深度達80厘米,昌隆建材城積水最少也是在30厘米以上,現如今,已遭遇過暴雨沖刷的虹橋立交下層雖然發生了淹積水,但積水深度較之往年已降至約30厘米,并且只要雨一停,不到1個小時積水便會自動退去,而昌隆建材城今年以來還沒有出現過淹積水現象。

汛期過后,昆明排水公司經現場實地調查后發現,由于雨水收集系統不完善、管道淤堵、部分管段存在卡口等原因造成淹積水的23處路段,排水公司已進行整治;對于因地產開發、軌道交通建設等原因形成的10個嚴重淹積水點,及時與相關部門溝通達成一致后,實施管道清淤、節點改造及溝渠恢復等整治工程。

積極應對防汛形勢

2013年“7·19”主城內澇災情以后,昆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城市防汛排澇工作,去年、今年連續兩年實施主城區排水管網、河道、溝渠清淤除障等防汛工程;同時加大投入,使排水公司在實現老舊裝備更新換代、新型裝備持續增添的同時,人員隊伍素質也進一步得到提升。應急抽排能力由1萬立方米/小時提升至2萬立方米/小時。

與此同時,“一城一頭一網”全新排水管理模式的實施,同樣助推了排水公司各項工作的進一步開展。目前,對于從各區新接管的排水管網,排水公司已開始進行管網健康度檢查,并依據所發現問題的嚴重程度依序解決。

面對依然嚴峻的防汛形勢,昆明市政府副市長王道興要求市級防汛排澇部門加強防汛指揮協調和調控,加大對防汛值守人員的管理和培訓;采取工程措施,近遠期結合,通過工程措施解決主城重點路段淹積水問題;盡快建立氣象信息預警、預報聯動系統,充分整合氣象、水文、防汛、公安交警等城區防汛資源,建立主城區防汛排澇氣象水文信息資源共享和合作機制,提高汛期防汛排澇處置的預見性、精準性和科學性。

“今年主汛期雖已結束,但我們的淹積水處置行動沒有停歇。”趙思東向記者介紹,通過綜合分析研究主城區嚴重淹積水路段積水原因,根據昆明市政府的統一部署,分3種情況分步實施,投資不大、見效快的工程項目及時納入今年主城區市政排水管網和河道清淤除障應急工程,由排水公司負責進一步梳理,盡快組織實施;整治面積廣、投資大的工程項目,如采蓮河、海明河等需擴寬河道,工程項目較大、投資較大的納入2016年主城區市政排水管網和河道清淤除障應急工程,各相關責任部門在今年下半年積極開展前期工作;涉及城市片區開發、城中村改造、河道水系和泵站提升改造等整治項目,研究提出科學、系統的整治工程方案,列入“十三五”規劃實施。

昆明還進一步加強了與駐昆解放軍、武警部隊聯系,更好地應對、處置極端災害天氣引發的重、特大洪澇災(險)情。同時,建立氣象信息預警、預報聯動系統,整合有效信息資源,實現信息共享。

“看海模式”非昆明獨有

今年汛期以來,每場暴雨過后,“城市淹淹不息”、“快來昆明看海”、“一起來捕魚”等文字及圖片總在微博、微信、論壇上不斷刷屏。大家苦中作樂地調侃:“我帶著你,你帶著船,一起到昆明來看海,約嗎?”

其實,漂洋過海來上班的“看海模式”,并非昆明獨有。

雨水來勢洶洶,街道成海、汽車沒頂、交通堵塞、人員傷亡……放眼全國,今年汛期以來,暴雨以它獨有的方式,給北京、上海、重慶、武漢、南京、長沙等一座座現代化城市留下了深刻的烙印,逢雨必淹,逢淹必澇,逢澇必癱,“看海”景觀此起彼伏、輪番上演。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曾向媒體透露,近3年來中國平均每年都有100多個城市受到外洪內澇的威脅,2012年有184座城市發生內澇,2013年234座城市內澇,去年125座城市內澇,這里邊也包括了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大城市。同時,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2010年對國內351個城市排澇能力的專項調研顯示,2008年—2010年間,我國351個城市有62%發生過不同程度的內澇,57個城市的最大積水時間超過12小時。

顯然,逢大雨必澇已成為很多城市的通病。

對此,有關專家分析認為,隨著城市數量增加、范圍擴大,城市遭受突發強暴雨襲擊的頻次顯著增多,加之城市地面硬化及不滲水面積逐漸增大,河道縮窄行洪斷面減小,城市排水系統壓力明顯增大,因此一遇大雨,城市就變“水城”。

然而,一個尷尬的狀況是:在如此大強度并持續不斷的降雨之下,昆明依然“喊渴”,年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不足300立方米,仍然是較為典型的資源型和水質型缺水城市,成為全國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城市之一。同樣,我國也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全國600多個城市中有近400個城市缺水。

看來,隨著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一條條坦途修筑而成,城市既要排水、更要蓄水。

“海綿城市”漸行漸近

在2013年12月12—13日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大力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理念后,“海綿城市”一詞就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

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根據《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今后城市建設將強調優先利用植草溝、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等“綠色”措施來組織排水,以“慢排緩釋”和“源頭分散”控制為主要規劃設計理念。

統籌布局,總體布局,形成系統的蓄、泄防洪配套工程體系,昆明已經在行動。

昆明市規委會已審議通過了《昆明市城市防洪總體規劃》《昆明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澇綜合規劃》。昆明將全面加固城市上游病險水庫,整治城區和擬建城區防洪、排水河道,改造城市淹水點排水管網,完善滇池運行調度,拓寬滇池下游螳螂川、沙河泄水河道工程,形成城市上游水庫群有效攔蓄、城區防洪排澇河道快速排泄、下游滇池調節,滇池出口海口河和西園隧洞沙河泄洪的防洪工程體系,輔以“松—昆—滇—螳”聯合調度,確保昆明城市的防洪安全。

記者了解到,《昆明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澇綜合規劃》編制采用排水模型的先進方法,采取“海綿城市”理念,按照保證發生城市內澇防治標準以內的降雨時,系統正常運轉,不出現內澇災害;發生超過城市內澇防治標準的降雨時,城市運轉基本正常,不得造成重大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的要求,結合昆明的實際情況,圍繞并針對中心城區的79個淹水點提出了擬投資9億元的近期建設項目:包括新建及改造雨水管網64公里,新建泵站4座,內河清淤整治44條,建設透水鋪裝、下凹式綠地、植草溝等滯滲設施1.51平方公里,以及信息化與管理建設,形成包括城市雨水徑流控制與資源化利用規劃、城市排水(雨水)管渠規劃、城市防澇設施規劃、管理規劃等方面的規劃成果。   來源:騰訊網
 

 
免責聲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資訊、圖片、音頻、視頻來源于互聯網及公開渠道,僅供學習參考,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遵循相關法律法規采取措施刪除相關內容。


 
[ 行業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