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天前,一股熱浪席卷之江,酷暑干旱揮之不去;
400天前,臺風“菲特”風狂雨驟,造成水浸余姚;
300天前,浙江省委書記宣布“五水共治”倒逼經濟轉型升級……
200天前,記者參觀了設在浙江省水利廳的“五水共治”作戰室,現場采訪了紹興鑒湖水環境綜合整治。
100天前,記者現場聆聽了德清縣東苕溪河道上挖泥船的轟鳴,實地采訪了杭州市城市排澇泵站的建設工地,現場目睹了永康市高效運轉的現代化污水處理廠,更有因國際互聯網大會而讓世界矚目的烏鎮水上風光……
剛剛過去的這一年,浙江全面鋪開“五水共治”,消滅垃圾河,整治黑臭河,加固病庫危堤,群眾普遍反映“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場景又回來了”。省委書記夏寶龍總結“五水共治”,“治出了秀水美景,治出了發展后勁,治出了法治意識,治出了干部新風,治出了百姓口碑”。
“五水共治”,正在浙江大地上演的這場治水攻堅戰,究竟書寫了怎樣的輝煌篇章?
直面水問題——“以治水為突破口倒逼轉型升級,以砸鍋賣鐵的決心興建水利基礎設施”
浙江瀕臨東海,川澤四布,湖沼周行。由于自然地理條件獨特、氣候條件復雜,浙江人世世代代必須面對在洪澇臺旱災害中求生存、謀發展的現實,歷來把“治水”視為頭等大事。
經過新中國成立之后的長期治水實踐,浙江已經基本形成了較為完備的防洪減災和資源保障格局,白居易筆下“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的場景早已一去不返,2723公里標準海塘、1.47萬公里江河堤防和4334座水庫成為保衛家園的堅實屏障。
然而,面對錯綜復雜和發展變化的各種“水問題”,浙江治水與全國各地一樣并非一勞永逸。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水污染不期而至,水環境問題日益凸顯,水安全遭遇新挑戰,人民群眾對“水”有了新期盼,浙江也面臨著新的“水危機”。
臺風、暴雨時有侵襲;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水資源分布與經濟發展布局不匹配;307個重點水功能區全年水質達標率不足一半,昔日的江南水鄉甚至難以尋覓可游泳的河道……尤其是2013年,從年初多地百姓邀請政府官員“下河游泳”,到七八月份遭遇罕見持續高溫干旱天氣,再到十月份“菲特”臺風重創,余姚等地內澇嚴重,浙江水安全問題再次敲響了警鐘。省委書記夏寶龍說:“不能把‘邀請環保局長下河游泳’和‘水困余姚’當成茶余飯后的一個談資,一笑了之,一談了之!必須通過治水牽一發動全身,推動全面深化改革。”
浙江省委、省政府清醒地意識到,浙江當前的“水危機”有三方面:一是“水多”——洪澇災害頻發;二是“水臟”——水污染嚴重;三是“水少”——水資源短缺。“水危機”嚴重威脅著浙江人民的生命安全、生產安全和生態安全。
始終堅持問題導向的浙江人,什么問題突出就突出解決什么問題。“以治水為突破口倒逼轉型升級,以砸鍋賣鐵的決心興建水利基礎設施,全面推進治污水、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抓節水的‘五水共治’,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浙江水的問題。”省委書記夏寶龍的話擲地有聲。
“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浙江打響鐵腕治水攻堅戰,既是解決水的問題,又是借解決問題尋求更高層次的發展,以治水倒逼發展理念轉變,倒逼生產方式轉型,倒逼生活方式改進,以短期陣痛換取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