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水成了一種常態
剛剛過去的一年,河南省新密市水務局局長徐少敏備受找水之苦。站在當地李灣水庫岸邊,他告訴記者,這是全市唯一的水庫,如今水量處于死水位以下,喪失了供水功能。
新密隸屬于鄭州,人口約80萬,在河南這個農業大省,新密以工礦業聞名。工礦業的發展和人口的城鎮化,使新密的用水量大增。顯然,眼前的水庫已無力支撐,當地只有不停地抽取地下水。
徐少敏說:“去年一年,新密地下水位平均下降了15米,嚴重的地方甚至下降了30多米。”這直接導致了供水危機的爆發。去年5月,新密三分之一城區約10萬居民大面積停水。直到現在,由于供水量有缺口,高樓層住戶仍然無水可供。
新密的處境是全國水資源短缺的一個縮影。近幾年,河南等省年年干旱;整個華北平原已形成巨大的地下水漏斗;全國相當數量的河流不是水量不足甚至斷流,就是污染嚴重;一些重要的湖泊水面大幅萎縮,南方豐水區也開始遭遇缺水之痛……
缺水是與用水量的快速增長相伴而生的。 統計顯示,2011年,我國用水總量超過6000億立方米,是新中國成立時的6倍。其中,工業用水從24億立方米增加到1462億立方米,增長60倍;生活用水從6億立方米增加到790億立方米,增長131倍。
近些年,我國農業用水基本維持穩定,工業、服務業、生活用水增加極快,尤其是隨著城鎮化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改變,用水量與日俱增。1997年~2011年間,我國生活用水年均增長率約為3.0%,其中城鎮生活用水年均增長5.2%。
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賈紹鳳說,我國水資源總量雖然豐富,可是人均不多,用得多,污染還很嚴重,這讓水資源短缺在我國成了一種常態。
據了解,我國水資源總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資源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水資源的時空分布嚴重不均。2009年,聯合國發布《世界水資源發展報告:變化世界中的水》,中國被列為缺水嚴重國家。
水權改革全面起步
或許認識上我們已了解水資源的珍貴,但行動上舊習難改,用水效率極低。
目前,我國平均單方水GDP產出僅為世界平均水平1/4左右,不足一些發達國家的1/10;2011年全國灌溉水利用系數僅為0.51,與發達國家相距甚遠;奢侈型用水的洗車、洗浴等行業蓬勃發展,全社會還沒有形成節約用水的意識和習慣。
水權改革推動水資源的商品化、市場化,正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賈紹鳳說,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在水資源所有權屬于國家的基礎上,把使用權分配到基層行政區域和微觀用戶。這與土地承包制類似,土地仍歸集體所有,使用權則分給農戶。
這是一項全新的探索。此前,只有甘肅、內蒙古等地做過一些小范圍和初步的嘗試。
國家戰略層面推動水權改革的努力起始于2011年。當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專題聚焦水利改革發展問題,并提出建立用水總量控制制度。總量控制意味著要有紅線,并對水資源進行分配、調劑。
2012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明確劃定了到2030年全國用水7000億立方米的總量紅線。此后,在全國用水紅線之下各地一直到縣市,也劃定了各自的用水紅線,這可以說是把水權分下去的第一步,分到了各基層行政區域。
2014年,水利部又印發《關于開展水權試點工作的通知》,召開水權試點工作啟動會,在7個省區開展不同類型的水權試點工作,力爭用2年~3年時間,在水資源使用權確權登記、水權交易流轉、相關制度建設等方面取得突破,為全國層面推進水權改革提供經驗借鑒。
目前,各試點省份的改革方案已紛紛上報,有的已經獲批,水權改革進入全面起步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