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在此次和田代表團的眾多議案中,和田市、墨玉縣、洛浦縣、民豐縣、于田縣都提出了關于農村飲水安全的問題。
盧蜀江認為,現行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在和田地區已經面臨設備老化、工程覆蓋、運行機制三大方面的問題,而這些因素在不約而同地影響著當地群眾。
“超期服役”的老管道
以洛浦縣為例,農村自來水主管道3258公里,均為80年代建造,老化現象嚴重,每年都需要大量資金進行維修護理,水費收入遠遠不能滿足職工最低生活保障金發放和管道維護。嚴重影響了農村人口的正常飲水,容易引起農民吃水不便和上訪問題。
根據測算,按照目前更換每公里主管道人工費和材料費需投入資金3.5萬元,洛浦縣維護主管道和更換陳舊主管道共需要資金11403萬元。
同樣的問題在民豐縣更加明顯。
2014年7月,民豐縣水利局會同新疆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共同對民豐縣農村飲水安全狀況進行了全面細致的調查。調查成果顯示,截止2014年底,民豐縣農村總人口27047人,飲水不安全人口數21700人,占農村總人口的80.2%。其中尼雅總水廠因水源水質發生突變、部分管道老化和破損,導致水質不達標、用水方便程度不達標、生活用水量不達標,新增不安全人口15796人,占不安全總人口的72.8%。
據統計,整個和田地區2000年之前建設的水廠已達到15年的設計使用年限,3.52萬公里農村供水管網中超過設計年限的已達1.23萬公里,接近設計年限的為0.65萬公里。
這就意味著,一旦水廠加大水壓來保證供水時,極易造成水管爆裂穿孔,四處泄漏,無法保障正常供水。而加快和田地區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管道更新改造已勢在必行。
28.96萬人未列入規劃
自1995年開始,和田地區農村飲水工作經歷了改水防病(1995—2000)、飲水解困(2000—2005)、飲水安全(2006至今)三個階段。截止2014年底,全地區共建成農村飲水安全工程70座,完成投資7.1億元,鋪設管道3.52萬公里,飲水安全及基本安全人口累計為145.33萬人。
而據《和田地區2014年農村飲水安全現狀調查評估報告》顯示,實際上僅解決了74.93萬人的飲水不安全問題,尚有106.16萬人需要通過拾遺補缺、提質增效、聯網升級予以解決,其中77.2萬人已列入《南疆水資源利用和水利工程建設規劃》,尚有28.96萬人未列入規劃。
“造成這個原因有兩個方面,除了原來的管線老化沒有辦法再達到設計要求外,當時的規劃是按照當時的靜態人口,現在新增長的人口并沒有在這個規劃里面。”盧蜀江說。
除此之外,代表李建軍認為,對于連片集中區域內的群眾,之前的工程可以覆蓋到,但是對于比較邊遠的村落,飲水安全就有些力有不及。
“于田縣內有十個山區村,全部覆蓋進去根本不現實,只能自行供水。特別是在山區,只能引用地表水,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不利因素。”李建軍說。
事實上當地政府也在不斷努力解決這些群眾的飲水安全,2014年于田縣就給一個百余人的小村落打了一口200米的深井,打井用了70余萬元,鋪設管線花費20余萬元,“平均下來一個人合1萬元,這個成本太高了。”李建軍說。
不穩定的水管員
在墨玉縣,根據自治區編辦《關于印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水利管理單位機構編制管理辦法>的通知》,該縣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管理站有391名計劃供水臨時工人員。
墨玉縣現執行水價為1.0元/m3,但根據《關于推進自治區水價綜合改革實施意見》(新政辦發[2012]129號)文件精神,墨玉縣農村飲水供水核算成本價為2.38元/m3。
由于現行水價遠低于供水成本價,致使各鄉(鎮)水廠長期嚴重虧損,資不抵債,造成的后果就是無經費給這391名臨時工上繳“五金”保險,使這391名臨時工退休等個人利益無法得到保障。
甚至情況嚴重的時候,連最基本的工資都無法支付,經常引起上訪,給墨玉縣的社會大局帶來了不良影響。同時,這391名臨時工工資低,文化素質較差,工作積極性不強,導致人員流動性大,頻繁更換,給墨玉縣農村飲水安全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這個群體很不穩定,人員流失厲害,上訪也很厲害,現在的情況是農村都在各自想各自的土辦法把這些工作人員維持下去。”盧蜀江表示,對于這些水管員,需要國家、自治區幫助解決編制問題或納入公益性崗位。
“農村供水的運行機制現在還不像城市那么完整,城市供水是自來水公司,可以從供水收入里養人。但是農村目前不敢提高水價,擔心老百姓不能接受。”盧蜀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