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觀察記者李 林 曹 磊
本報通訊員 劉素娟
鄭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是河南省最早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是鄭州各種工業企業集聚區、是鄭州向東發展的橋頭堡。
從這里通過的南水北調潮河段,長6.728公里,主要以挖方為主,基礎處理長度共計3460米,其中強夯土施工2590米,擠密砂樁施工870米。標段內共有各類建筑物18座,該標段承建的主要結構物—老張莊溝排洪渡槽、大碾盧溝排洪渡槽及24號、25號、26號三座泵站。其他有公路橋8座、生產橋2座、鐵路橋3座、其中金岱路公路橋、紫辰路公路橋、G107公路橋及三座鐵路橋為地方性承建橋梁。
土石方工程主要以挖方為主,渠道為梯形斷面,渠底寬度有15米、16.5米、17.5米三種,內坡有3.0、3.25、3.5三種邊坡,渠道縱比降為1/26000。
全渠段采用混凝土襯砌,渠坡厚度10厘米,渠底寬度8厘米。主要工程量統計:工程量土石方開挖632.2萬立方米;土石方填筑118.6萬立方米;強夯施工23.2萬立方米;擠密砂石樁7.48萬立方米;混凝土及鋼筋混凝土7.7萬立方米。合同總金額2.72億元。
同時,在南水北調工程兩岸保護方面,為掌握該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沿岸生態環境現狀,及早做好污染防治工作,經開區建設環保局和祥云辦事處成立聯合調查組對該區域進行了全面調查。目前,該區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沿岸沒有工業、養殖、生活等污染源。該區的特點是各類過境鐵路、公路和生產用橋梁眾多,這些橋梁均設計有雨水收集管道。今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污染防治成為該區今后的一項重點工作,一方面要防止沿途新出現污染源,另一方面要保證橋梁的雨水收集系統正常發揮作用。
作為一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供水保障是重中之重。據公開資料顯示,經開區實行雙水源供水,其中,城市自來水管網供水能力為20萬噸每日,開發區地下群井供水網絡作為輔助用水,日供水能力7.32萬噸;實行污、雨水分流排放,其中城市污水處理達標后經市政管網排入王新莊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40萬噸。
然而對于處于柿園水廠和東周水廠供水管網末梢交匯處的經開區來說,這里的水壓是“低壓區里的低壓區”。
劉灣水廠是南水北調中線配套工程中最大制水廠,占地520畝、配套管道56公里、投資9.6億元。在正式通水后,鄭州劉灣水廠日供水將達40萬立方米,成為鄭州供水量最大的水廠。
該廠雖地處管城區,但產出的水將經6路供水管道,向鄭州6個方向同時供應,覆蓋范圍將大于120平方公里:航海路以南,南水北調干渠南側以北,京廣路以東,京港澳高速以西,能覆蓋整個經濟技術開發區。對增強市區東、南部區域的供水保障能力和保障經濟發展、緩解低壓區用水緊張、合理調整鄭州市供水布局等都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