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公布《關于開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各地通過授予特許經營權、政府補貼或購買服務等措施,靈活運用BOT、BOO、BOOT等多種PPP模式
□財政部對外公布了總投資規模約1800億元的30個PPP示范項目,涉及供水、供暖、污水處理等多個領域
⊙記者 于祥明 ○編輯 谷子
“不是放水,而是創新投融資體制,引社會資本之活水穩增長、促改革。”發改委一位投資領域專家如是評說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推出的初衷。
4日,國家發改委正式向社會公布了《關于開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這個看上去讓人有些陌生的《指導意見》,或許將是推動我國現有投融資模式大轉折的“圣杯”。
《指導意見》從項目適用范圍、部門聯審機制、合作伙伴選擇、規范價格管理、開展績效評價、做好示范推進等方面,對開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提出具體要求。
《指導意見》指出,各地要建立部門聯動、分工明確、協同推進的工作機制,積極探索、大膽創新,建立合理投資回報機制,保障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積極穩妥推進。各地可根據當地實際及項目特點,通過授予特許經營權、政府補貼或購買服務等措施,靈活運用BOT、BOO、BOOT等多種模式,切實提高項目運作效率。各省區市發展改革委要認真做好PPP項目的統籌規劃、綜合協調等工作,及時建立PPP項目庫,按月對項目進展情況進行調度匯總,積極推動PPP項目順利實施。
隨《指導意見》一并印發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通用合同指南》,按照平等合作、互惠互利、依法合規等原則,針對不同模式合作項目的投融資、建設、運營、移交等階段,從合同各方的權責配置、風險分擔、違約處理、政府監管、履約保證等方面,提出合同編制的注意事項及有關要求,供PPP項目參與各方參考借鑒。
文件剛發布,財政部就對外公布了總投資規模約1800億元的30個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示范項目,涉及供水、供暖、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環境綜合整治、交通、新能源汽車、地下綜合管廊、醫療、體育等多個領域,其中新建項目8個,地方融資平臺公司存量項目22個。
財政部對啟動PPP已作好充分準備。當天,同時公布了開展PPP合作的具體操作指南、項目實施要求等。上周,財政部宣布獲批成立了PPP中心。
對于中心的成立, 濟邦咨詢董事總經理張燎指出:“未來至少在財政部門的PPP活動中,將發揮統籌協調、事務執行、專家指導、政策研究、統計分析的作用。”
財政部財科所王澤彩研究員還透露,“財政部在金融司成立了一個PPP管理處,負責相關事務。”
“從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發展經驗看,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傳統上的政府投資領域推行PPP方式的意義在于:有助于引入市場機制,發揮政府和市場的各自優勢和合力。” 國家發改委投資研究所投資體制政策室主任吳亞平說。
他分析說,社會資本做不了的或不愿做的,以及無法承擔的風險,由政府來承擔,而政府做不好的,交給社會資本來承擔,從而有可能在傳統政府投資領域既彌補“政府失靈”,又彌補“市場失靈”。
“PPP有可能為其他同類政府投資項目或國有企業提供一個標桿,從而促進同類政府投資項目或國有企業提高效率。”吳亞平說。
當然,PPP之路不會平坦。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金融室副主任、研究員馬洪范說,包括實現項目利益分配“盈利但不暴利”、如何消除PPP模式的法律、政策層面的障礙、制定規范性標準等,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探索。
PPP模式
PPP模式是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字母縮寫,通常被稱為“公共私營合作制”,是政府與社會資本為了合作建設城市基礎設施項目,或為提供公共產品或服務而建立的“全過程”合作關系,以授予特許經營權為基礎,通過引入市場競爭和激勵約束機制,發揮雙方優勢,提高公共產品或服務的質量和供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