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廣州市水務局介紹,為滿足合理地下空間開發、控制溢流污染和初雨污染、解決城市內澇等多方面的要求,廣州形成了在中心城區建設密度大、房屋密集,現有淺層排水管網開發利用強度大且改造極為困難的區域建設深層排水隧道的構思。2012年廣州首次提出了要建設深層排水隧道、以補充目前淺層排水系統的不足,增加河涌防洪排澇功能,和解決河涌污染問題的設想。東濠涌作為深隧的試驗段,環評已經通過審批,并經過多次專家論證,水務部門也曾表示2013年前將動工,但此后一直沒有正式開工。
對于東濠涌深隧的建設,也有一些專家和學者持審慎意見。此前,知情人士還向記者透露,最近廣州正式向社會公布首批16個地下文物埋藏區,其中廣州古城至珠江北岸區域就包括了東濠涌的范圍,這也影響到東濠涌深隧的開工。
根據此前的招標公告,深隧東濠涌試驗段項目為廣州市深隧道排水系統的一部分,新建外徑6米深層排水隧道1770米及東風路、中山三路、玉帶濠和東濠涌泵4座入流豎井。隧道北起東風東路,沿越秀北路、越秀中路、越秀南路向南,終點位于江灣大酒店東側,服務面積12.47平方公里。新建隧道末端排水泵站1座,排洪泵組最大設計流量48m3/s,排空泵組設計流量0.89m3/s;補水泵組設計流量1.5m3/s。
記者19日從廣州市水務局獲悉,目前該局已復函廣州市凈水公司稱,經研究,廣州市深層隧道排水系統東濠涌試驗段—盾構隧道及附屬設施土建工程中山三路豎井工程施工項目法人及法定代表人已經按有關規定成立及任命,主體工程已按規定確定了監理及施工單位并簽訂了經濟合同,項目的建設資金已落實,《廣州市水務工程質量安全監督書》已經辦理,到位資金滿足工期需要,建設及施工場地已基本完成準備工作,施工圖設計已經完成,同意該項目開工。這也意味著深隧東濠涌試驗段已獲得了正式的“準生證”。
深隧系統規劃仍在調整中……
2013年5月
廣州市水務局召開建設深層隧道排水系統新聞通氣會,透露擬建的深層隧道排水系統包括一條臨江主隧道(長30公里)及7條分支隧道,一共是8條深隧——除了臨江主隧道外,還有7條建在河涌底下的深隧:荔枝灣涌分支隧道、西濠涌分支隧道、東濠涌分支隧道、沙河涌分支隧道、獵德涌分支隧道、車陂涌分支隧道,還有石井河分支隧道。
2013年10月
深隧項目再次召開大型規劃咨詢會,來自國內外的19位專家專門給廣州深隧“把脈”。深隧的整體規劃也有所調整,石井河分支已經不再列為深隧項目,而增加了深涌分支隧道,而且深涌的深隧管徑是最大的,達到了10米,而東濠涌試驗段的管徑只有6米。
2014年6月
在生態水城建設動員大會上,有關部門公布的深隧規劃再次調整:東濠涌、獵德涌、西濠涌、荔枝灣涌分支隧道被保留,而沙河涌和車陂涌深層隧道被替換成了駟馬涌和沙基涌。深涌再次出局,整體規劃也變成了“一主六副”。按照最新規劃,沿江主隧沿途的3個污水處理廠——大坦沙、獵德、大沙地都將拆掉,并在黃埔區的大蠔沙島上建設一座大型初雨處理廠。2014年7月底
廣州市水務局就廣州市中心城區深層排水隧道系統規劃環境評價進行公開招標時透露,深隧排水系統組成包括一條臨江主隧道、六條分支隧道及一座初雨處理廠,但并沒有說明具體的6條分支隧道名稱。實際上,對于廣州中心城區的深隧系統規劃已經有多個不同版本。
2014年11月11日至12日
《廣州市中心城區深層排水隧道系統規劃》初稿專家評審會召開,會議邀請了國內9名知名專家及市規劃局、市國土房管局、市發改委、水投集團(凈水公司)、相關區水務局等單位的代表對《廣州市中心城區深層排水隧道系統規劃》進行把脈會診,與會的專家和代表認真聽取了規劃編制單位的匯報,并進行了充分的討論和提問,對規劃編制的工作提出了建設性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