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后本溪不再守著水源用水難
到2017年10月,觀音閣水庫輸水工程完工加上太子河供水系統,可使日最高供水量達125萬噸
(圖為工作人員在觀音閣水庫輸水工程隧道內實地勘測。□本報記者/叢煥宇 攝)
11月2日獲悉,隨著觀音閣水庫輸水工程的有序推進,本溪中度缺水的局面將在2017年徹底改觀——3年后,觀音閣水庫原水通過引水工程,將改變本溪市多年來從天然河道取水的傳統方式,屆時,會有隧道引流加上大小口徑兩套輸水管線以及太子河流域輸水工程,四管齊下保證本溪供水。
觀音閣水庫輸水工程負責人介紹說,自從1948年本溪市建市以來,城市工農業用水和居民用水一直依賴太子河。起初,因為工農業用水量和城市居民用水量不是太大,太子河流域的供水系統尚能游刃有余。但是近年來,隨著工農業用水量和居民用水量的激增,太子河流域供水系統常面臨入不敷出的尷尬。特別是時逢枯水季,本溪市用水吃緊的情況常讓太子河供水系統面臨巨大壓力,尤其北臺鋼廠因缺水不得不向遼陽?窩水庫求援調水解燃眉之急。
作為遼寧主要水源地之一,通過跨流域調水,本溪擔負對省內沈陽、大連、鞍山等12個城市的供水任務,唯獨本溪市政及工業用水仍采用取太子河地表水方式,且無備用水源。這一狀況在2008年迎來轉機。這一年,觀音閣水庫輸水工程籌建工作正式啟動,省水利廳負責組織實施。 2010年9月,按照省政府要求,輸水工程移交本溪市政府,本溪市政府責成市水務局承擔工程建設任務。當年,國家發改委對本工程項目建議書進行了批復。2013年9月,觀音閣水庫輸水工程正式開工建設。
觀音閣水庫輸水工程將充分利用本溪地形東高西低的落差優勢,實現自流供水,而無需加壓處理。僅這一項每年就可節約提水費用8000萬元。同時,通過封閉的隧洞和管道供水,提高了供水保障率,水庫優質水充分得到了“優水優用”。
從2013年9月開工以來,工程建設者們便主要進行隧洞工程施工,其次是開展管線穿越鐵路進場施工。截至今年10月底,943人的建設隊伍已進入隧道18處施工作業面進行開挖,隧洞開挖累計11.7公里。完成土石方開挖23.7萬立方米。在接下來的3年時間里,建設者們總計要在崇山峻嶺中開鑿出長度為41.5公里的隧道,在河道岸堤鋪埋49.8公里輸水管線。
預計到2017年10月,主長91.3公里 (其中管線長度49.8公里)、穿越41.5公里隧道的觀音閣水庫輸水工程就將完工。通槽鋪設的兩條分別為2.4米、1.2米口徑的輸水管道將為本溪帶來不竭的源頭活水,這兩條管道與隧道同步,為本溪供水加上三道保險。
這個歷時4年建設的龐大輸水工程,將徹底改變本溪用水難題,為遼寧省實現14個城市采用隧洞和管道供水的目標畫上圓滿的句號。屆時,本溪市傳統的由天然河道提水的現狀將得到全面改善。到2030年,本溪將迎來日最高供水量125萬噸的新時代。更讓本溪人高興的是,為了保障供水零故障,在觀音閣水庫東水西調工程投入使用后,原來太子河流域的供水系統仍然不廢棄,關鍵時刻以備不時之需,這等于為本溪市供水又上了一道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