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德國人開始鋪設污水管道并修建排水泵站。圖為污水下水管道廣州路泵站
青島雨水下水道
“古力蓋兒” 古力是德語“Gully”的音譯,意思是指帶有可供人出入井蓋兒的地下雨污水坑道。在古力蓋兒中心,大都有一個“K”,“K”代表“KIAUTSCHOU”,意指膠澳。由“古力”派生出一個使用頻率很高的詞,青島人對馬路上見到的地下雨水、污水、自來水、電纜、煤氣等管道井蓋兒,習慣稱之為古力蓋兒。
每年汛期雨水頻襲時,很多人就會想到青島,青島擁有令其他城市羨慕的排水系統——
100多年前德國人建造的下水道采用“雨污分流”,在100多年后的今天,依舊發揮余熱
德國“租借”青島99年,初來乍到的德國人經歷了青島第一個雨季,由于飲用了污染的水源,大量德國官兵生病死亡。德國殖民者提出按百年標準對地下管網進行設計和施工。
十年前十月的一天,山東青島市檔案館工作人員在德國考察,發現了一批記錄青島城市建設的原始檔案,其中一部名為《膠澳發展備忘錄》(1910年改為《膠澳年鑒》),由當年膠澳總督府組織編寫,自1898年10月起,每年一記,直到1914年,不間斷記錄了17年,完整記錄了當時德國殖民者建設地下管網的意圖、理念及施工進度。
1898年7月至8月,初來乍到的德國規劃者經歷了青島第一個雨季,雨量非常大,原本相對平整的土地被湍急的水流沖得溝壑縱橫,當地的建筑也遭到很大破壞。這使德國規劃者意識到,如果將來不想與經常發生的水患作斗爭,在城建時,就必須特別注意雨水排泄問題。同時,進入雨季后,大量污水混合著雨水滲入水井,污染了飲用水源,導致腸炎和傷寒在水土不服的德國人中流行,大量德國官兵因此病死。出于公共衛生安全的考慮,德國人開始集中力量進行下水道的規劃。按照1898年3月簽訂的《膠澳租借條約》,德國“租借”青島99年。因此,德國殖民者在規劃之初,就按照適用100年的高標準來進行設計和施工,如此長遠的考慮,可稱之為百年“大工程”。
在修建雨水管道和污水管道的同時,又修建了地上明溝與地下暗渠,城市排水系統逐步完善。
從1898年10月起,德國殖民者在青島征購土地,設立歐人居住區,在主要街道下鋪設了3200米下水管道,均為雨水管道。1901年開始規劃污水管道,1906年污水下水道基本建成,到1909年,歐人區的房屋幾乎全部接通了污水下水道。
為了完善城市的排水系統,德國人在鋪設排水管道的同時,還充分利用青島三面環海、東高西低的丘陵地形,依自然坡度在前海一帶建設明溝暗渠。主要設有龍口路、安徽路、中山路、貴州路等12條大的暗渠。1900年,在天津路、北京路、濟南路等道路兩側修筑雨水明溝;1905年,為避免雨水沖刷道路,在大鮑島東部部分街道上修筑了2600米明溝,溝底及兩側均用溝石予以加固,以便更好地導流雨水。通過地上明溝與地下暗渠建設相結合,城市排水系統逐步建立完善。
青島是中國最早實現下水道“雨污分流”的城市,污水分區排泄,排水口遠離主城區。
青島的排污系統分為分流式和混合式兩種。
分流式下水道是指雨水和污水分別排入不同管道:糞便和生活污水從一個管道流出,經過處理后流入近海;雨水則從另一個管道流出,由于雨水管內雜質少,可直接抽水放流,歐人居住區和前海一帶基本鋪設的是這種分流式管道。當時德國人在青島施行華洋分居而治,華人區和歐人區之間由一道分水嶺自然隔開,因此,華人區的地表水不會流經歐人區,導致污染和疾病。建設之初,雨水下水道的尺寸是根據青島雨季最大降水量而確定的,高達兩米,在大雨滂沱時,具有鮮明的優越性:1911年9月,臺風北上華北,帶來大量降雨,上海、天津“街道成河、廣場成海”,而青島則安然無恙。
污水處理要比雨水處理復雜得多,污水處理設施也是下水道系統設計的精華所在。在污水下水管道的規劃中,總督府提出要在已建有密集房屋的歐人區、大鮑島華人區和德國兵營,裝設能沖刷糞便的下水道系統。污水處理采用當時最先進的技術,實行分區排泄。全市依地勢分為四個集水區域,各區水道中的污水進入四個集水總道,順著地勢,往偏僻海域流去。為了確保青島前海海水、海灘不受污染,德國人對排污口位置精心選擇,最終在團島最西端,緊靠膠州灣入口的海峽處選定了排污口,該地不僅水深,而且強烈的潮汐海流能迅速把沉淀物沖走。德國人又設立污水泵站,用電力發動機驅動污水加速流動,避免淤積。
青島是中國最早實現下水道“雨污分流”的城市。同為租界的上海直到1923至1927年間才實現了雨污分流。1918年以前,香港也同樣沒有污水下水道,仍使用干式馬桶系統,這時的青島歐人商業區已經開始安裝沖水廁所了。
體育場附近污水管道口徑小,雨水管道口徑大,避免下雨積水影響比賽
德國人建設青島下水管道考慮周全,嚴格按照標準設計建造。主干排水管道均用陶土燒制,長約1米,從上游到下游逐步加粗。兩管接口處有螺旋,便于銜接,周圍則是用瀝青混合麻絲及沙土纏涂,比較堅固持久,能防止滲漏。管道截面呈上寬下窄的鵝蛋形,下面較窄部分被貼上光滑的瓷片,這種結構,除了能加快水流,保證排水通暢、減少淤積外,還起到防腐蝕作用。
青島早期鋪設的下水管道在不同區域有著不同標準,大體是依據人口密度及排污量大小確定埋設管道口徑,如商業區、工業區、住宅區人口密度不同,排水量差別很大,鋪設的污水、雨水管道的口徑也大相徑庭。普通道路的地下一般鋪設200毫米、150毫米口徑下水管道。在體育場這類特殊區域,排水管道口徑則有所不同,體育場周圍人口密度低,生活污水排放量小,污水排泄能力不需太大,因此通常鋪設200毫米、150毫米、100毫米等口徑的排污管道。但此處對雨水的排放能力則要求更高一些,鋪設的雨水管道口徑分為400毫米、300毫米等幾種,這樣才不會因下雨導致附近路面積水而影響比賽。
據統計,德租青島17年,下水道建設總共投入600多萬馬克,鋪設污水管道31808米,雨水管道36855.55米,混合式管道9282.6米,占老城區下水管道的45%左右,奠定了近代青島城市排污系統的基礎。
地下管網建設顯示德在東亞“國家形象”,至今青島仍延續雨污分流,保持可持續發展
德國人對青島的建設是煞費苦心且目光長遠的。在德國人看來,青島地下管網建設不是單純的市政建設,而是事關德國在東亞的“國家形象”。德國迫切希望把青島建成東亞的一個“模范殖民地”,彰顯自身能力,與英、法競爭,這在客觀上對青島形成現代化的城市公共設施發揮了重大作用。
就目前而言,德國人修建的排水管道只占今天青島市南區的一小部分,大量的排水系統主要還是新中國成立后修建的,延續的依然是雨污分流理念,能做到對95%以上的污水進行全收集和全處理,保證了青島城市環境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