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質穩定,吃水放心多了。”看著水龍頭嘩嘩流出的清澈自來水,蒲江縣鶴山鎮五龍村村民鄭桂蓉很滿意,“再也不用擔井水去做飯了,也不再擔心水質有問題了”,自來水通到鄭桂蓉家中,是蒲江從2011年開始實施的自來水“鎮鎮通”“村村通”成效的一個縮影。
為確保蒲江縣城鄉居民飲水安全,全面提升保障水平,該縣通過近三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了城鄉一體化供水新格局,并逐步實現城鄉居民飲水“同網、同質、同價”。
由有水吃到有好水吃
蒲江縣位于成都平原西南部,地處成都、雅安、眉山三市交匯處,全縣水資源主要靠大氣降水、地下水和玉溪河來水,農村廣大群眾以前靠吃凼凼水、吃河水、井水過日子,蒲江縣農村飲水安全項目的實施,改變了過去那種“人畜同飲一池水”的狀況,用上了與城市居民同水質同管網的自來水,群眾身體健康水平不斷提高。
由村到戶 解決“最后一公里”難題
由于蒲江縣屬丘陵,農村居住分散,供水管道長,成本相對較高,由村到戶“最后一公里”一度成為農村供水的挑戰。一方面群眾安裝自來水愿望迫切,一方面由村民承擔到戶費用太高,村民難以接受。
蒲江水務局負責人告訴筆者,蒲江縣農村飲水安全建設項目,資金來源為中央省市縣財政補助。為了讓農村群眾用上與城市里一樣的自來水,蒲江縣決定把縣城居民每戶2680元的標準,下調至每戶1000元對農村居民執行,不足部分由縣自來水公司自行解決。
蒲江白云鄉最高海拔990米,是成都市最南端的山區鄉,境內居民生產生活條件較差,原來的生活用水,僅靠一座縣建鄉管的小水廠,水源不穩定、水質差,大部分群眾只能靠天吃水。
從群眾最亟盼的問題入手,蒲江縣水務局依托新農村建設,開展“走基層”收集群眾訴求,切實為群眾辦事。
很多白云鄉的群眾對于干旱時,靠消防車送水都有深刻記憶。現在,這種狀況即將得到解決。白云鄉全域自來水建設項目于去年12月全面啟動建設,總投資1000余萬元,水管管線總長45余公里。目前已經全面完成4個高位水池及管網鋪設工作,整個工程投入運行后,從根本上解決白云鄉6個村9個農民新居1080戶、4000多人的生活用水問題,覆蓋該鄉99%以上的農戶用水。
水源保護 建立立體防護
縣水務、環保、農發等縣相關部門建立了長效管理機制。成立了長灘水庫飲用水源保護區長效管護綜合巡查隊伍,配備10名專兼職監管人員,保障工作用車、船只,開展綜合巡查監管工作;成立水庫水源保潔隊伍,每天對湖區白色垃圾、病死畜禽尸體等漂浮物進行打撈;定期對水質進行檢測;完善水源保護區農戶和經營業主責任制和承諾制,保護區內農戶和業主100%簽訂飲用水源保護責任書和承諾書;建立了村民包干劃片巡查機制,做到每周兩到三次巡視湖面水質,確保飲水安全。
2005年蒲江縣即全面取締了長灘水庫的網箱養魚生產,到2012年,又終止長灘水庫的水體養殖生產經營活動;同時,還積極爭取省水利廳的支持,于2013年6月全面完成了百丈水庫網箱養魚取締工作,從源頭上進一步保障了長灘水庫的上游來水的水質安全。
從2012年8月起,蒲江縣水務部門會同縣級有關部門,開展了為期3個月的畜禽養殖污染專項集中整治,水庫岸邊500米范圍內的畜禽養殖全面關閉,大力倡導種養結合、推廣生物發酵床、使用抽施糞機、修建沼氣工程、實行糞尿前端分離和雨污分離、生產有機肥等措施,搬遷改造了長灘水庫周邊500米范圍內的養殖圈舍。
在多措并舉的治防體系下,蒲江飲用水源保護成效明顯,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為100%。
關注民生 保障群眾生產生活用水
鶴山鎮五龍村村民鄭桂蓉家和周圍的村民,用了十多年的井水,雖然井水從來沒有枯竭影響生產生活,但是村民們對井水水質一直較為擔心。這樣的擔心已經不復存在了,縣水務局和自來水公司積極開展走基層活動關注民生,了解群眾疾苦,聽取群眾意見建議,把群眾關心的生產生活用水問題做深、做細、做透,在較短時間內,全村每家每戶就用上了安全、衛生的自來水。
五龍村位于蒲江平壩區域,柑橘、葡萄是該村的支柱產業,是這個村家家戶戶的主要經濟來源,自來水在這個村的戶戶通,不僅讓村民喝上安全衛生的水,更重要的是為這個村的支柱產業發展添了一把勁。“不少村民覺得自來水解決了生活用水,井水用于生產有保障了。因此進一步促進群眾引進新品種,擴大種植規模,還有一些村民還要發展養殖、搞農家樂。”通過服務群眾生產生活,解決群眾切身利益“最后一公里”問題,村民發展生產,開展多種經營的積極性高了,增加收入的渠道多了。
項目規劃>>>
據調查,為盡快實現城鄉一體化供水,及時解決城鄉居民安全飲水問題,蒲江的城鄉居民安全飲水保障項目“分成兩個區域布置”,一個區域是大、小五面山淺丘區和蒲江河、臨溪河兩河平壩區,通過擴建水廠、修建加壓站、管網延伸、逐步整合鄉鎮水廠和小型集中供水的辦法解決城鄉居民飲水問題。另一個區域是長秋山深丘區,用兩種方式來解決居民飲水問題,一是地形起伏不大地區、與現有自來水主干管網距離較近,群眾居住相對集中的社區,實施自來水加壓和管網延伸,二是在特別偏遠,地形復雜,群眾居住極為分散的地區涉及人口有1%,實施堰塘整治、建池或引泉并配套輸水管網、配套慢濾設施或成套凈水設備入戶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