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4天徒步78.5公里
作為全國三大土壩工程之一,黃材水庫擔負著寧鄉縣、望城區以及益陽赫山區等地42萬畝農田的灌溉和70萬居民生活生產供水的任務,責任重大。
據介紹,去年干旱時期,即使在比防汛期還高出3厘米的高水位放水情況下,由于供水渠道淤塞,黃材水庫蓄水無法按量補給下游的寧鄉縣,導致3000畝農田的莊稼缺水旱死,而距離較遠的朱良橋七三水庫、拓塘水庫更是5年沒到過水。
為了查清楚灌溉區內存在的問題,廖金鵬帶著30人的隊伍,沿著灌區渠道勘察。4天時間徒步行走78.5公里,對渠道沿線滑坡、堵塞、險情、涵閘損毀等情況一一登記,進行標識,并走訪群眾,為灌區的提質改造準備了詳細的資料。
施工:半年清淤150萬立方米
去年,黃材水庫管理局對灌區的78.5公里的主干渠、沙河左干渠16公里的清淤工作做了詳細規劃。從去年10月開始,150多人的施工隊伍沿線鋪開,動用大小挖機和運輸車輛展開全面大規模清淤。到今年4月為止,半年時間清淤150多萬立方米,渠道暢通無阻。
今年上半年,黃材水庫雨量站記錄降雨量為584.65毫米,比去年同期少198.63毫米;水庫蓄水量7948萬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少436萬立方米。盡管如此,灌區內山塘、水庫卻都已灌到正常水位。
管理:灌區站點全天候值班
今年7月4日的一場大雨讓廖金鵬記憶猶新。由于連續性的大雨,主干渠內水位猛漲,管理站工作人員廖末如、張夢怡在巡查中發現,處于主干渠泉塘地段的渠堤出現穿孔,泥沙帶水噴涌而出,情況十分危急,有可能出現潰堤,而堤下住著10戶居民。接收到巡邏隊員反饋的信息后,黃材水庫管理局立即啟動緊急預案,調集技術、施工人員等40多人奔赴現場搶險,日夜不停奮戰4天3夜,終于在7月8日凌晨排除險情。
從今年開始,黃材水庫管理局實施水利工程常態化管理辦法,給灌區內22個站點配備121名工作人員,保障了各站點24小時全天候值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