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级爽快片淫片高清特级_日韩中文字幕网_国产视频在线免费观看_好男人资源在线观看高清社区

歡迎光臨水表信息網!
行業資訊
當前位置: 首頁 » 行業資訊 » 行業資訊
 
行業資訊

北京新水策:使用再生水和巖溶水等非常規水源

字體: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4-07-21  瀏覽次數:504
       為利用好中線新水源,北京對供水體系的重構涉及方方面面。但因人均水資源增加有限,其發展所面臨的最大風險,仍然是水資源。

       葦子河、西壩河、陶然湖、積水潭、前海、后海、海淀、清淀……一個個因水得名的地點背后,北京曾是個盛產“京西稻”的水鄉。
 

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對現今已儼然成為中國最干渴城市、人均水資源量不足國際標準十分之一的北京來說,將意味著什么?

按用水格局來看,在北京近年來年均用水量的36億立方米中,主力地表水源密云水庫只能供給不足6億立方米,其次由再生水供給4億-6億立方米。剩下的25億立方米左右,則主要依靠開采地下水及外調水源。

受連續超采多年影響,到2010年時,北京已產生了2650平方公里的沉降區。而同期北京的建成區面積,也只有1000多平方公里。

即使付出這種代價,與平均水平的20%-30%相比,北京市區總供水能力的富余量,也只有6%。
“我們就是熬,” 在描述近年來北京用水狀況時,北京市水務局原副總工程師朱晨東表示,“北京幾乎所有的河湖,都在盼著水來,能給死水中增添點活水。”

倘不出意外,到今年10月中線通水后,將每年向北京輸水10.5億立方米,占其總用水量的比例超過四分之一。憑此,北京城市建成區及新城的供水水源保證率能得以提高,也才有條件考慮實現本地水的休養生息,以及稍微緩解超限壓縮生態環境供水的局面。

但這遠非一勞永逸。因人均水資源只增加了不到50立方米(現狀不足100立方米),加之人口不斷增加等因素,北京發展面臨的最大風險之一,仍然將是水。

北京一直在千方百計找水。在其“十二五”規劃中,已將外調水、海水淡化、巖溶水、北引黃河水、雨洪綜合利用等多重可行手段,統統納入自身供水保障的“大棋局”。

這也將意味著,北京突破本區域自然循環,靠額外輸血維持“攤大餅”的發展局面,也仍會繼續。所以才有多位學者表示,北京早已突破了生態安全點,發展的代價極高,成本巨大,不可能建成真正意義上的宜居城市。

“現在北京市已經2000多萬人了,以后還要發展多少人不知道。”北京師范大學水科院院長許新宜表示,“如果達到2500萬人,會怎么辦,到3500萬人了,又該怎么辦?”

在因南水北調通水發生改變的所有受水區中,北京的選擇和面臨的挑戰,實為最佳個案。

供水新局

伴隨城市發展需要逐步形成的北京市原有供用水體系,其主要建設思路為:地表水由北向南調用、地下水就地開采。

中線來水后,這一體系如繼續沿用,會無法滿足將水資源合理配置到各區域及產業的需水要求。
例如,作為北京中心城主要供水廠的第九水廠,其原先供水水源為密云水庫,自北向南由管線供水。為
利用中線調水,需建設自西向東的第九水廠輸水系統。

此外,南城原先主要依靠北部水廠配水及地下水,導致了供水管網水壓不均及地下水位下降、水質惡化等問題。中線來水后,亦需構建覆蓋南城的輸水、凈水和配水體系。

未雨綢繆。以中線提供新的水資源條件為助推,結合城市發展向郊區拓展的新格局,北京的水資源供應體系,在包括工程建設及管理架構等方面的戰略性調整,已悄然進行了十余年。

奠定北京今后一段時期內供水格局調整和供水系統優化主要思路的,是2005年時由國務院批復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按其規劃:北京供水體系的發展重點,將是為東西部次區域發展提供可靠水資源支撐條件,為解決其安全供水問題創造良好的基礎設施條件,以及最大可能地為城市發展提供支撐和保障。

為實現上述目標,北京將改變以往主要使用地下水的格局,將南水北調水作為除北部地區(仍由密云水庫供應部分水源)之外的主力水源。在中線輸送的10.5億立方米水當中,將為中心城和新城20座自來水廠提供水源,占城市生活、工業用水比例將達50%以上。

為構建這一體系,北京的主要建設任務,包括全長80公里的中線干線北京段工程(起自房山北拒馬河,終點團城湖),以及市內配套工程。兩者交叉并進,分三個階段逐步實施:

第一階段,建設南水北調中線京石段應急調水工程,具備每年接納外調水4億立方米的能力。該工程于2008年9月通水運行,至2013年12月已累計輸水15億立方米,極大緩解了北京的供水緊張局面。
第二階段,在2014年建成每年接納10億立方米外調水的水利設施。目前,市內配套工程建設已基本如期完成。

第三階段,到2020年時,全面完成北京南水北調配套工程建設任務,具備接納年調水14億-17億立方米的能力。大型自來水廠雙水源的供水能力和供水質量將得到完善。屆時將逐步關停城市自備井,遏制地下水超采情況。

按照《北京市南水北調配套工程總體規劃》:這三個階段的任務完成后,北京將實現地表水源(密云水庫、官廳水庫)、地下水源與外調水源“三水聯調”的水源保障格局。形成以兩大動脈、六大水廠、兩個樞紐、一條環路和三大應急水源地構成的供水格局,這套體系,將被稱之為“26213”供水格局(詳見附文)。

在這一格局中,中線北京段供水范圍,將主要包括大清河、永定河平原和潮白河、北運河部分平原地區。其通過與官廳、密云水庫供水系統聯合調度,總供水范圍5876平方公里,覆蓋平原區90%以上的面積。

“北京未來的供水系統,將是一個多水源、靈活調度、安全可靠的供水系統。南水北調水通過它,東可至通州新城,北可至首都機場和回龍觀地區,西可及門頭溝新城,中心城和南部地區全部覆蓋。”上述規劃如此描述。

除工程項目建設之外,為實現中線工程與當地供水系統的有機集合,外調水供水系統還需與本地水供水系統實現最優聯合調度。

根據北京市對南水北調中線來水的配置要求,上述聯合調度模式成功與否的檢驗標準將分為三部分:

一、全面提高水資源承載能力,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持首都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全面提高外調水與本地水、地表水與地下水、常規水源與應急水源聯合調度能力,實現水資源的高效利用、有效保護,安全供水;

三、全面提高大型自來水廠雙水源的供水能力和供水質量,完善生活生產供水條件,逐步關停城市自備井,遏制地下水超采、改善生態環境。

具體說來,按照這套標準,北京市的供水次序將在中線通水后按照水源、用戶及空間分為三個優先序列:

從水源角度來說,優先使用南水北調來水,減輕密云水庫供水壓力,發揮其多年調節庫的作用;當南水北調來水不足或停水時,啟用地表調蓄水庫;當供水量仍有缺口時,啟用地下水源。

從用水對象來說,南水北調來水優先供生活、工業,適當解決環境供水。

從空間上來說,順應來水方向,密云水庫適合給北部供水,南水北調來水主要解決北京西部、南部、東部的用水需求。

在理想狀態下,以上整體調度及配套設施聯合工作,將為北京實現正常調度期供水保證率95%以內供水滿足率100%,供水保證率95%-100%范圍供水滿足率70%。

穩定多途

在為水資源供給增添生力軍的同時,中線來水,也將讓北京現在就不簡單的供水格局,變得愈加復雜。

從現狀來看,密云水庫、官廳水庫的水源為潮白河及永定河,其原本大部分流量都在河北境內。在修建這兩座水庫時,京冀兩地曾約定,用水量各分一半,即河北擁有密云水庫6億立方米、官廳水庫3億立方米的使用權。最終,由于首都缺水,為服從大局,河北放棄了這兩座水庫的水權。

隨后,因北京用水格局日趨緊張,崗南、黃壁莊、王快、安格莊四座水庫,又以緊急調水的名義,被歸入到北京供水體系。在北京水務局的“十二五”規劃中,這四座原屬河北的水庫,將每年調水進京4億-6億立方米。

若再算上即將來水的中線10.5億立方米,以及規劃中的引黃的3億立方米,僅在“十二五”期間,北京的半數用水,就將來自境外調配。

在現實中,因漢江來水條件不一,按中線工程目前的設計方案,在向下游調水95億立方米的總規劃中,每年的保證率也并非100%,最低可達50%。除此之外,一旦遇到枯水年出現下游爭搶用水的現象,則供水的保證率還會進一步降低。

面臨如此復雜的水資源供給格局,北京要實現多年近乎100%的供水保證率要求,其反調節和配水任務,并不輕松。

為對來水年內、年際進行調節,以豐補歉;同時為應對總干渠檢修、突發事故和自然災害等造成的斷水缺水,北京為保證供水環路范圍內水廠供水的主要做法,是構建主要由三部分組成的調蓄系統:
第一部分為地表調蓄庫,由兩部分構成。其一為現有密云水庫、官廳水庫、懷柔水庫及白河堡水庫等,作為間接補償調節庫。

這些水庫原先的作用大多僅為“單向供水”,即水能夠通過團城湖流向各水廠。為實現增加北京水資源戰略儲備目的,南水北調在京段向北延伸建設了“南水北調來水調入密云水庫調蓄工程”,將南水北調來水輸送到懷柔水庫、密云水庫,并為密懷順水源地補水。

為構成地表調蓄庫的第二部分,北京還在新建或改建南水北調“在線”的調蓄庫。其主要工程包括大寧調蓄庫(原為永定河滯洪水庫、庫容3753萬立方米)、張坊水庫等。

但這些工程均為平原水庫,多采用庫區內開挖取土的建庫形式,其不利之處是難以自流出庫、滲漏及蒸發嚴重,且占地面積大、投資高。

與之相比,地下水源能較快地進行補償供水,更好地滿足供水環路較高的供水保證率要求。因此,北京調蓄系統的第二部分由地下水源地構成。其主要組成部分為城市地下水自來水廠、城市自備井等。
此外,南水北調辦投資計劃處處長王建賓近期還透露:6月4日,北京市委常委會審議通過的《北京市南水北調配套工程后續規劃建議》,已明確提出將在“密懷順”、平谷、西郊、昌平、房山五處實施地下水儲備。

除上述兩部分外,北京調蓄系統的第三個組成部分,是團結湖調節池及亦莊調節池。中線水進京后,將先進入這兩大調節池。它們均具備分水、調蓄和水量匹配功能,在向周邊水廠供水的同時,承擔水源切換任務,將成為北京城市供水的調度樞紐。

當中線總干渠出現突發事故斷水,或來水量與水廠用水量不吻合時,團城湖調節池可緊急切換到密云水庫,保證正常供水。與此同時,它還承擔著反向供水的重任:如果密云水庫的水不夠,中線水進京后可通過它進行反向補充,使其不用再“靠天吃飯”。

除保障水量外,調節池還兼具嚴格的保障水質功能。水質如有超標,都將無法進入供水管網。

據天津大學教授傅長鋒計算:北京這三部分調蓄工程的總投資共花費約10億元,調蓄總庫容約4000萬立方米,能保證北京城區安全供水15天-20天。

維穩地下

利用 “地下水庫”進行調蓄,亦即上述的第二個組成部分,是不少學者眼中的最佳方案,因它可起到調蓄及涵養地下水的雙重作用。

除為滿足華北缺水地區社會經濟提供水源支撐外,這也是學界目前公認的中線主要目標之一。
與地表水相比,地下水含水層分布面積廣泛,許多地段還具有相當大的厚度,可以構成巨大的地下庫容,儲存水的能力比前者大得多。利用這一特點,地下水含水層可以把極不均勻的降雨入滲補給,調節成多年、比較均勻的給水水源。

正是因為如此,北京市區和郊區的大部分自來水水廠,都把地下水作為水源。為了保障城市供水,北京2003年時在懷柔啟動了第一個備用應急水源地。隨后,它又啟用了房山、平谷和昌平四個應急水源地,它們全部都是地下水水源。

如此強度使用之下,與同樣身為國際超大都市東京的僅占0.2%相比,北京地下水占水資源使用總量的數字,已達72%。1999年-2010年,北京降雨形成的地下水總量為年均17.2億立方米。而同期每年超采的地下水總量,則將近8億立方米。而這一數字,只是相關數據中最為保守的。

北京水務局對外公布的數字則是:近十余年來,北京超采的地下水超過56億立方米。受此影響,近12年來,平原區地下水平均埋深已從11.9米下降到24.9米,年均下降1.1米。

所以,除盡可能減少開采之外,盡可能大規模地涵養地下水,北京早已不得不為。

作為北京市利用南水北調最為權威的指導規劃,《北京市南水北調配套工程總體規劃》卻指出,因時間緊張等原因,“目前北京市的地下水超采嚴重,城市自來水及自備井水存在水質不合格問題。南水北調來水后,北京的地下水如何涵養?地下水位能否恢復?又怎樣恢復?水質又如何?在逐步涵養地下水的過程中,究竟應該如何合理開采地下水?這些問題未能開展深入工作。”

北京南水北調辦對此含糊規劃:“在北京市的南水北調利用規劃中,將利用南水北調已建輸水線路,計劃改建70余座分水口,適時向城市河湖補水,以及向水源地補水。”

除此之外,據《財經》記者了解,北京設想中的措施可分為兩類,即考慮利用天然地表坑儲備雨水回灌,以及利用中線管道維護水回灌。而永定河、潮白河沖洪積扇中上部地區,則被選定為北京進行地下水回灌的主要地區。

這兩個地區的地理位置優越:作為北京城區的主要地下水水源地分布區,分布有北京市面積、庫容量最大的兩個地下水庫,擁有河道、砂石坑、渠道等眾多地下水回灌方式。

可這些看似簡單且絕佳的設想,想要真正實現,并不容易。

地下水水位的恢復不是幾年的停采就能完成,某些地區甚至需要幾十年上百年。因為地下含水層有難以改變的缺陷,即傳導水的能力很差。

所以,縱然含水層有很大的“肚子”,卻只有細小的“喉嚨”,只能接受“和風細雨”式的入滲補給,無法在短期內接受大量洪水的補給,大部分洪水只能被拒之門外。

永定河沖積扇曾是北京的主要供水水源地。其巨大含水層庫容曾幫助北京渡過多個缺水年。但上世紀70年代進行的可行性論證發現:永定河每年行洪期只有十來天,短期內即使每天回灌沖積扇100萬立方米,相對于目前幾十億立方米的欠賬,也是杯水車薪。

因此,除大洪水這種模式之外,要完成這一任務,還需建設龐大的回灌工程。《北京市南水北調配套工程總體規劃》中指出:永定河地下水庫調蓄模式中可建設南旱河、永定河引水渠地下水回灌工程。潮白河地下水庫調蓄模式中可建設懷柔應急、小東河地下水回灌工程。

到目前為止,除上述設想,與回灌工程相關的一系列措施和步驟,仍處于尚在研究、并未明確階段。

不僅如此,即使回灌工程現在已經建完,拿什么水來涵養地下水,也仍是一個未知數。

北京其實早就有當中線來水后涵養地下水的想法,但具體到實際操作層面之時,往往仍然只能顧得上保障生活及工業供水。

“人工回灌的前提是進入北京的水量穩定有保證。這種情況下,雨水并沒有其他用途。但如南水北調的來水量并不足夠,還是要優先滿足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需求。”2012年時,北京水務局水資源處處長戴育華已如此表示。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北京就曾搞過人工回灌,但因遭遇干旱,最終被迫終止。

為尋找回灌水源,中科院院士劉昌明曾計算:按中線調水的規模,將來廢污水的排放量估計大約可以達到80億-90億立方米之間。這一可觀數量廢污水可以作為再生水加以利用,其中一部分可用作回灌地下水,恢復地下水位與修復地下水。

這種方法在國外的確有實施的案例,但前提是將再生水處理得非常純凈且安全。且一般只能補給地下表層水。

也有學者指出,“如果再生水企業將再生水處理得非常好,可能就賣掉了,舍不得用來回灌。”

杯水車薪

再生水回灌是否成真尚為未知之局的條件下,北京繼續超采地下水的局面,事實上可能也無法得到有效緩解。

掣肘之一,是難以關停的自備井,即一些單位、機關、院校、小區等開鑿的、供自身生產生活用水的水源井。截至2005年底,北京市中心城區共有城市自備井已達2374口(全市范圍內約1萬口),分屬于1355個單位。自備井供水量13966萬立方米,約1.4億立方米。

這些已經稍顯陳舊的數字,意味著曾是北京供水系統建設不健全時留下的老傳統,現在卻成了北京地下水資源的大隱患。

據北京市水務局供水處處長胡波公開透露:從2015年起,北京將利用四年到五年的時間,用中線水替換城區的自備井。

不少相關人士并不看好這一設想。首先,因為相較自來水價格具備優勢,所以自備井雖存在水質惡化、出水量降低等問題,但利用率為70%-100%。

其次,由于北京市水資源嚴重短缺及工程資金籌措困難,中心城區自來水置換自備井工作一直處于停滯狀態。

即使上述掣肘全部消除,每年替換下多少,“還要看長江水的來水量”。胡波表示。

事實上,根據北京的規劃,假設南水北調2020年如期調14億立方米,到2020年后,也只能減采地下水4億立方米,地下水仍是支大于收。

情況實屬無奈。根據《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到2020年時,北京規劃總人口才為1800萬人。而在現實當中,因集聚了中國最多最好的各類資源與機會,即使諸般設限甚至驅趕,北京常住人口總數,還是提前十余年跨越了2000萬門檻。

即使按2000萬人口計算,到2020年時,北京的缺水量,也仍將達到11億-18億立方米。

北京一直在尋找對策。2011年末,《北京市“十二五”時期重大基礎設施發展規劃》發布時,供水系統作為重大基礎設施之一,水保障、水儲備這兩個概念已被屢次強調。

為解決難題,北京規劃了多種措施,比如節水、開源、外調水等等。在規劃中,就設想了要建立外調水多源保障方案,結合南水北調東中西三條調水線路,新辟本市外部調水通道。初步考慮南水北調中線擴大調水規模、南水北調東線北延、南水北調西線引水、引灤入京和海水淡化五種解決方案。

即使如此,已被逼到角落里的北京用水格局,其閃轉騰挪的空間,仍然極其有限。

于是,各種非常規水源,正在一一被北京開采使用。

其一為再生水,亦即污水經過處理后的達標水。一般可用于廁所中水系統、城市綠化以及河流生態用水等。受缺水現實逼迫,北京于2003年開始建設再生水廠,至2011年再生水利用量已達6.8億立方米。到2015年時,北京計劃將再生水年利用量擴至10億立方米。

除此之外,地表的水不能用,便只能往更深的地下——在1000米以下的可溶性巖層的溶蝕裂隙,往往深藏著未受污染、水質優良的“巖溶水”。

盡管北京市最新規劃稱,在“十二五”期間才進行巖溶地下水開發的前期工作。但事實上,2003年北京以應急水源地的名義在郊區打下巖溶水水井,以解決當地飲水燃眉之急,而“應急”的期限是“南水北調”的水進入北京,在此之前,這些應急水源地均允許超采。

北京市巖溶水開發總量已達2.5億立方米,市第三水廠、石景山水廠等都使用巖溶水作為主要水源。
“開采巖溶水有一定風險,因為很難確定會不會因為巖溶水抽走發生塌陷,地下水超采導致的沉降是慢性的,但巖溶水的開采塌陷往往是突發性的。” 中國地質科學院巖溶地質研究所研究員雷明堂說。
假如學界建議的節約用水、分流北京各類中心等建議無法見效,連這種補給困難重重的“子孫水”都被用完之后,北京又該如何?

還沒有人給出答案。

資料

"26213"式供水系統

北京市未來的城市供水系統格局是:按照水源系統、輸水系統和制配水系統的層次,以兩大動脈、六大水廠、兩個樞紐、一條環路和三大應急水源地構成城市供水網絡體系,簡稱“26213”式供水系統。
兩大動脈是指南水北調中線總干渠和密云水庫至第九水廠輸水干線。南水北調中線總干渠末端是團城湖調節池。在總干渠上可向房山新城、長辛店地區供水。過永定河后,沿西四環北上,可為中心城區及門頭溝新城、海淀山后地區、首都機場地區和溫榆河生態走廊地區供水。沿南五環東輸,可為中心城區及大興新城、亦莊經濟開發區、通州新城供水。密云水庫至第九水廠輸水干線,在水源上已經與密云水庫、懷柔水庫、懷柔應急水源地、平谷應急水源地聯通,在用戶上已經與第九水廠、第八水廠聯通;還具備與第十水廠聯通條件。

六大水廠是指第九水廠、田村水廠、第八水廠、第三水廠、規劃的第十水廠、豐臺(郭公莊)水廠。它們是自來水系統的骨干水廠,建設改造完成之后,基本可以覆蓋中心城區的核心區和十大邊緣集體地區,使中心城區各自來水廠從東(第十水廠)、南(郭公莊水廠)、西(田村水廠)、北(第九水廠)向核心區供水,縮小供水半徑,降低自來水廠出廠壓力,節省水廠能源消耗和運行費用。六大水廠新建、改建后,可減少地下水廠的運行,涵養地下水,地下水可以作為儲備水源,同時為地表水、地下水通過自來水進行聯合調度提供了便利條件。

兩個樞紐是指團城湖調節池和大寧調節池。前者在南水北調供水系統中是重要的水利樞紐,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南水北調來水匯入團城湖調節池,意味著南水北調供水系統與現有城市供水系統有機結合。團城湖調節池,不僅可接納密云水庫和南水北調來水,還可向八方供水。第九水廠、田村水廠、燕化引水工程、東水西調工程、玉淵潭、城市河湖水系、清河、高水湖養水湖均可從此處取水。它還地處西郊地下水庫地區,周邊有北塢村西、巨山村等七座砂石坑和南旱河,為今后回灌地下水、恢復歷史高水湖養水湖提供了條件。

一條環路是由總干渠西四環段、南干渠、東干渠、團城湖-第九水廠輸水管線等形成沿五環路為環帶的供水環路系統。

三大應急水源地是指懷柔地下水應急水源地、平谷地下水應急水源地和張坊應急供水系統,目前均已完成。在遇枯水年和突發事件時,可通過供水系統緊急向城市供水2.7億立方米。
這一系統在南水北調來水后的水資源配置思路為:

其一,結合統籌考慮,合理安排各種水源。根據南水北調來水后全市各種水源的功能定位,調整北京市現有水源的功能和定位,把目前的地下水、密云水庫等從重要的城市水源調整為未來南水北調的補充,戰略資源儲備。

其二,對各種水源要進行統一調配使用,密云水庫、南水北調來水和優質的地下水要優先滿足生活用水,對水質要求不高的工業和農業,盡量使用再生水。南水北調進京水的主要供水對象是優先通過自來水廠供應城市生活、工業用水,并適當考慮部分生態環境用水需求。

其三,適應新的城市空間布局,當地水資源要優先保障本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密云水庫供水范圍內新城考慮由密云水庫解決部分水源,調整密云水庫只保障中心城區的局面;中心城區位于順義的水源地考慮要逐步與順義共享;中心城區及南水北調供水范圍內的新城地區等地下水長期超采區,城市工業、生活用水盡量由南水北調水源解決。

其四,利用以南水北調和密云水庫為雙水源的水廠,豐枯互濟,在南水北調可以多供水時盡可能使用南水北調的水,使密云水庫多存水,少放水。用密云水庫作為南水北調的間接調蓄庫,使密云水庫有所儲備,確保城市供水安全。

其五,利用南水北調入京的時機,全面推進自來水集中供水替代自備井的工作,提高城市供水水質,逐步關閉自備井,提高城市自來水供水率。減少地下水開采量,涵養地下水,使其有一個較快的恢復期,改善環境,儲備資源。

其六,在以上配置思路的指導下,合理分析各種水源的供水可行性、中心城區、新城的用水需求,進行合理配置方案分析,首先進行全市本地水源的可供水量分析,全市工業、農業、生活、生態環境等各項需水的預測,并進行全市需水的初步配置,提出城市工業、生活用水需求的各水源的總量配置,然后結合分區的城市工業、生活用水需求,進行中心城區、各新城、鎮區間城市工業、生活用水需求的配置方案分析,并提出南水北調供水范圍內分區間的自來水需求量及水源配置,結合水廠建設規劃,對南水北調供水范圍內自來水廠水源進行配置。


 
免責聲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資訊、圖片、音頻、視頻來源于互聯網及公開渠道,僅供學習參考,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遵循相關法律法規采取措施刪除相關內容。


 
[ 行業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