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级爽快片淫片高清特级_日韩中文字幕网_国产视频在线免费观看_好男人资源在线观看高清社区

歡迎光臨水表信息網!
行業資訊
當前位置: 首頁 » 行業資訊 » 行業資訊
 
行業資訊

惠陽鶴山村民等待10年 下月可喝自來水

字體: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4-04-29  瀏覽次數:509
看著村內水質堪憂的水井,賴天福希望早日通上自來水。
看著村內水質堪憂的水井,賴天福希望早日通上自來水。

  4月27日大清早,剛在家里吃完早飯,賴天福便邁著輕悠的步子向村口走去,不是趕集,也不是要下田勞作,而是看看施工隊有沒有開工。這一年來,他幾乎每天總是第一個到工地,在等來施工隊員之后,看著他們將一根根自來水管從村外鋪向村內。

  從1999年起,賴天福已當了15年惠陽區沙田鎮鶴山村的村支書。15年里,他最大的遺憾是村里多年來一直沒有通自來水,村民只能自打水井,飲用PH值和菌落數偏高的井水。而他最大的喜悅,則是歷經10年的自來水“通水路”,如今只剩最后“1公里”了。
 
      井水超標,“后進村”里滴水貴如油

  “我們村有19個(村)小組,常住人口3000多人,是沙田鎮最大的村。因為缺水又偏僻,也是出了名的‘后進村’。”剛在鶴山村委會的辦事大廳坐下,賴天福一邊不住地催促著記者“喝水、喝水”,一邊向記者笑言,對于長期受飲水難困擾的鶴山村村民而言,也許“喝上一口好水”便是他們最高的待客禮節了。

  聽說記者就是來探訪村里的自來水工程的,賴天福高興地拉住記者的手往外走,邊走邊說,“我先帶你去看看村民們現在喝的是什么水”。

  跟著賴天福的腳步,記者在村委會大樓外約100米處的樹林里,看到了一個口徑寬約為1米的四方形水井,而在井口的周圍盤布著10余根細細的水管,水管的一頭插在井內,另一頭則通向附近村民的家中。

  “大概從2004、2005年開始,村里井水的水質越來越差,時不時有人喝了井水拉肚子。”指著眼前略顯混濁的井水,賴天福告訴記者,后來請專家來檢測才知道,村里井水的PH值、菌落數、大腸桿菌等都嚴重超標,已經不適合飲用。

  賴天福說,鶴山村內總共有20口水井,不過,現如今水質能夠勉強供人飲用的不超過10口,而區分水井的水能否飲用的標準,正是眼前這一根根布在井口的抽水水管。

  “我們村里窮,村民要是再喝不上干凈的水,那就真的會一直落后了。”走出樹林,賴天福帶記者往村口方向走去,他說,從10年前開始,他便下定決心要讓村民喝上自來水,走上一條漫長的“通水路”。

  幾經波折,工程款用腿“跑了下來”

  “還剩最后1公里左右,主管道就要接通了,聽施工隊的說,大概1個月左右時間就能完工,真的希望能再快一點!”眼看施工隊員們在緊張地鋪設自來水管道,賴天福說,早在2005年的時候,村里就向沙田鎮黨委、政府申請通自來水,當時預算造價是100萬元,可因為鎮里財力有限,無法承擔這筆費用。

  賴天福回憶道:2005年第一次提出申請時,曾提出利用村內的小二型水庫桶角水庫的水,但考慮到該水庫的水既要用于農田灌溉,又要滿足村民生活飲水,經過專家測算將會“很吃緊”,所以放棄了。2006年有出臺了一個新方案,希望引沙田水庫的進村,但結果仍因資金的問題而作罷。因為缺錢,從2005年一直到2013年,鶴山村的自來水通水工程始終懸而未決。

  “在村民家中,數量最多的生活用品算是水缸了,一家幾口人,屋內卻擺了幾口大水缸,為的是讓水沉淀過后能干凈點。一想到這些就心里發酸,這也是我這么多年來,年年去鎮里、區里跑腿申報的原因。”賴天福告訴記者,為了讓通水問題早日解決,從2009年起,他連續5年時間將不斷將申報材料往鎮里、區里送。

  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惠陽區委組織部門的協調幫扶下,2013年,鶴山村的村民用水問題納入到了該區2013年度革命老區村飲水工程當中,并獲得了省級補助114萬元,區級補助40萬元,解決了缺錢的問題。

  資金到位后,2013年底,施工隊也開始陸續進村鋪設管網,也就是從那時起,賴天福開始每天都去看施工。

  問題待解,村里有套群眾工作法

  重新回到村委會的辦事大廳,還未坐下,賴天福有些自責地說,要是能早幾年解決飲水問題,也不至于有那么多的年輕人外出務工。

  賴天福告訴記者,所幸的是,即便“跑腿”的過程中村民們會對自己有不信任和不理解,但得益于村里有套群眾工作法,大家都能放下分歧,集思廣益,共同討論、決策村里的各種重大問題。

  “可能大家都姓賴吧,比較好溝通,當然,最主要的還是我們群眾工作方法好!”賴天福笑著說,早在2010年,惠陽區沙田鎮就在省內首創了“村民議事廣場”,讓村民共商村里大事,共同想辦法解決問題,雖然鶴山村因條件限制暫未設置議事廣場,但村民商討村中大事都會到村委會,“只是載體不同而已,但都實現了‘村中事民作主’的構想”。

  賴天福告訴記者,雖然鶴山村是沙田鎮的“后進村”,但也曾當過鎮里的“第一”。早在2005年的時候,全鎮首個村道便在鶴山村修通,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因為事前做到了“事事有商量”,村民們沒有向政府索要一分錢的征地或是青苗等補償,而今年即將打通的自來水管道,也沒有發生過征地等糾紛問題。

  “我覺得像‘村民議事廣場’這樣,它只是一種群眾工作方法的新載體,我們沙田鎮一直都有‘村中事民做主’的好傳統。”賴天福說,自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鶴山村所有的黨員干部都在想辦法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鎮里的領導下鄉進村的次數也多了,其中有不少都是在幫村里加快推進自來水通水問題。

  采訪結束前,記者問:“對于基層干部而言,什么是群眾路線?”賴天福嚴肅起來:“對我而言,實實在在為村民做事,為大家跑腿,就是踐行群眾路線”!

  文/圖 南方日報記者 張昕 通訊員 張劍飛

 
免責聲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資訊、圖片、音頻、視頻來源于互聯網及公開渠道,僅供學習參考,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遵循相關法律法規采取措施刪除相關內容。


 
[ 行業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