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身邊的小河褪去了“黑臭”的外衣,河堤兩岸樹木成蔭,家住紅牌樓北街的王大爺說,這才是他心目中“水清、岸綠、景美、宜居”的河岸風光。
王大爺所說的肖家河、楠桿堰等河道的“華麗轉身”,正是武侯區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武侯區深入實施以治污、治臭、治臟、治亂為重點的水環境治理提升工程,完成清水河、肖家河、楠桿堰等50個下河排水口排污治理,杜絕污水下河;動工建設楠桿堰進水閘等5項中心城區環境用水輸配工程,科學調配有限的水資源;同時通過創新河道長效管理機制,派出專人管理,使河道旁“污、臭、臟、亂”現象得到極大改觀,越來越多“水清、岸綠、景美、宜居”的水域環境正在形成。
說到眼前的變化,在肖家河住了20多年的陳景奇老人感觸頗深,他告訴記者:“以前路過這里,大家都巴不得繞行。河里水質不好,淤泥又多,氣味難聞。現在水清了,一眼都能看到底,我和老伴每天都會專門圍著河邊走一圈,走在這里空氣很清新。”
為確保輸水通道無污水下河,武侯區統籌局協同相關部門對清水河、肖家河、楠桿堰沿線進行了認真細致的排查,發現了河水污染嚴重的主要原因是河道邊直排、亂排現象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