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出資購買服務;企業投資建設污水處理站,負責25年的運行;水務局、環保局負責監管,按每立方米支付再生水處理費用;企業在運行中逐步收回建設費用,取得一定利潤。”筆者從順義區水務局獲悉,這種全新的污水處理建設運行管理新模式正在該區試點推行。
順義區有關負責人表示,根據本市“十二五”規劃提出的“全面完成新城和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新城和重點鎮污水處理率達到90%的目標”總體要求,2012年,市發展改革委計劃采用“打捆”方式在全市推行BOT模式建設小城鎮再生水廠,順義區為試點推行。該區將拿出北小營、木林、龍灣屯等8處再生水廠的建設運營和趙全營、楊鎮兩處再生水廠的運營,以BOT“打捆”建設模式和實施特許經營方式運行,以社會融資的方式,加快項目推進。
該負責人介紹說:“目前,順義區污水處理率為77.5%,其中新城地區污水處理率為97.5%,新城以外地區污水處理率僅為41%,個別鎮還沒有污水處理廠。通過這次招標方式委托專業運營公司,將提高鎮級污水處理能力,提高運行管理效率,降低運行管理費用。這些工程將于2013年初開始建設,先期建設2至3個。待全部建成后,順義再生水日處理能力將再增加近5萬噸,屆時,順義將實現鎮級污水處理全覆蓋。”截至目前,順義區共有區級再生水廠7處、鎮級再生水廠7處、村級污水處理站35處,日處理能力42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