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讓畢紅珍感到驚喜的是,財政部綜合司副司長陳怡芳、住房土地處調研員于江濤一行還專程從北京趕到甘肅,把《財政部對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第4960號建議的答復》送到了她和馬曉琴、馬含嵐、蘇歲佩等幾位代表的手上,并和代表們進行座談,交流建議辦理情況,請代表們對財政部的工作進行監督。陳怡芳等還將《財政部水利部關于中央財政統籌部分從土地出讓收益中計提農田水利建設資金有關問題的通知》和《財政部水利部關于從土地出讓收益中計提農田水利建設資金有關事項的通知》兩份文件一起送到了代表們的手上。
平涼位于甘肅省東部、六盤山東麓,歷史上是古“絲綢之路”重鎮,素有隴上“旱碼頭”之稱。這里氣候干旱少雨且年度、季度降雨不均衡,對農業生產極為不利。
生活在這里的畢紅珍眉目清秀,性情開朗。她告訴記者,自己一直生活在大山里,對改變農村落后的生產生活狀況有著深深的渴望。
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給了她這樣的機遇。自2008年以來,畢紅珍深入調研,先后提出了200余條與“三農”相關的建議,成為全國兩會上的“明星人物”。第4960號建議,是她聯合6名人大代表提出的。該建議雖然不到400字,但涉及問題重大,言簡意賅。
建議提出,當前,土地出讓收益主要集中在東部經濟發達地區,而西部和農村地區農田水利建設任務相對較重,存在土地出讓收益與農田水利建設資金需求不匹配的結構性矛盾,亟需在全國層面加強統籌。建議國家出臺統籌發達地區土地出讓金向西部傾斜支持農田水利建設的政策。
政策“及時雨”很快落地。財政部、水利部7月4日聯合下發的《關于中央財政統籌部分從土地出讓收益中計提農田水利建設資金有關問題的通知》明確,從2012年1月1日起,中央按20%比例,統籌各地從土地出讓收益中計提的農田水利建設資金,由中央財政通過轉移支付方式,支持糧食主產區、中西部地區和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農田水利建設,解決水利“最后一公里”到田間地頭的資金短缺問題。
陳怡芳表示,畢紅珍等代表提出的建議實事求是,對于上述政策的及時出臺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她說,在建議辦理過程中,她們和代表們多次進行溝通,并與相關地方和部委加強研究協調。
統計表明,2011年,我國東部地區“招拍掛”和協議土地出讓實現的土地出讓收益3524億元,占全國的68%;中西部地區“招拍掛”和協議土地出讓實現的土地出讓收益僅1649億元,占全國的32%。而從耕地面積來看,東部地區僅占19.2%,中西部地區占了80.8%。同時,中西部地區中低產田面積較大,農田水利設施亟需改善。
“因此,從土地出讓收益上加強對西部農田水利建設的支持很有必要。”陳怡芳說。
資料顯示,我國去年從土地出讓收益中計提農田水利建設資金規模約297.73億元,實際支出約140億元。預計今年從土地出讓收益中計提農田水利建設資金約有400億—500億元的規模,中央統籌20%,約有80億—100億元的資金規模。
馬曉琴代表表示,這些資金如果用得好,對西部的支持還是很大的。
另一位聯名建議的代表馬含嵐說,建議得到落實,她感到很高興。她同時認為,該項資金要加大監督力度,真正讓老百姓受益。來自甘肅華亭煤業集團公司馬蹄溝煤礦的蘇歲佩代表表示,希望將有限的資金能夠用在“刀刃”上。
對此,陳怡芳表示,中央統籌20%資金實行預決算管理制度,專項用于農田水利建設,不得用于人員經費、公用經費等經常性開支。該項資金的分配,堅持公開、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則,按照因素法分配到各地區,對中西部地區肯定是傾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