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學忠口中的“大家伙”就是太陽能微動力污水處理設施。只見村口幾十平方米的一小塊空地用柵欄圈起,種著些花草,除了豎立著的4塊太陽能光伏板和地面上規整排列著的幾個井蓋,與普通花圃并無差異。長效管理員沈銀山告訴記者,奧妙都在地下——廢水由進水井陸續進入厭氧池、缺氧池、太陽能曝氣好氧池,沉淀后的水經人工濕地抵出水井達標排放,污泥經太陽能泵回流至厭氧池。其中,曝氣好氧池和污泥泵都是以太陽能這一清潔能源為動力進行工作的。
據了解,去年11月,星火村作為東林鎮的試點之一,從浙江大學引進最新科研成果——太陽能微動力農村污水處理技術,以太陽能為能源,結合太陽能光伏技術,借鑒并改造傳統的污水處理工藝。相比于原先實施的無動力人工濕地處理技術,太陽能微動力技術占地面積小、運行成本低、維護管理方便、更低碳環保。憑借4塊太陽能光伏板制造的動力,星火村每天最多能處理污水20噸, 72戶居民家的生活污水處理問題輕松得到解決。
這些年,我市發揮與浙江大學共建社會主義新農村實驗示范區的優勢,尤其是吳興區在全省率先開展龜鱉養殖污染治理試點,完成治理185畝。其中,東林鎮采用生物生態凈化技術,建起了龜鱉污水生態處理池,形成了良好的生態循環模式。如今,“就地挖塘,塘里養甲魚、鱔魚,水上種茭白”的循環生態農業,既能處理污水,還能發展多種經營,村民走上了低碳致富之路。
至2011年,全市建有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行政村達951個,覆蓋面達到96%。累計完成1086個各類規模畜禽養殖場排泄物治理,治理存欄生豬55.56萬頭、牛0.23萬頭、其它畜禽108.6萬頭(只、羽);經過治理的養殖場年污水處理量330萬噸、年糞便處理量75萬噸,畜禽糞便綜合利用率95%。
近年來,隨著我市城鄉經濟不斷發展,垃圾收集體系不斷完善,這方面也有治污創新。 2008年5月,湖州南太湖環保能源有限公司垃圾焚燒發電工程正式啟用后,松鼠嶺垃圾衛生填埋場停止填埋生活垃圾。今年3月,在松鼠嶺的群山之間,為解決垃圾衛生填埋場垃圾滲濾液問題,該生活垃圾填埋場啟動建設了滲濾液反滲透工藝深度處理工程。為何要讓生活垃圾滲濾液處理后才能排放到污水處理廠?據了解,垃圾滲濾液是指來源于垃圾填埋場中垃圾本身含有的水分、進入填埋場的雨雪水及其它水分,扣除垃圾、覆土層的飽和持水量,并經歷垃圾層和覆土層而形成的一種高濃度廢水。如不妥善處理,會對周圍的水體和土壤造成污染。記者在垃圾滲濾液的工藝處理圖上看到,污水先經過污水生化處理和三級膜處理,再經過生活垃圾滲濾液處理系統凈化,即可達到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標準中的生活滲濾液排放值。這些污水變成清水后,還可用于清洗環衛車輛、澆灌綠化植物,既保護環境,又節約資源。
此外,市工業和醫療廢物處置中心于2007年建成并投入運行,年處理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分別為20噸/日和10噸/日,處置危險廢物的種類達到22大類;其采用與浙江大學合作開發的新型回轉式流化床多段焚燒處理工藝,運用急冷加半干法工藝對焚燒尾氣進行處理。 2010年,該中心結合病死(害)動物無害化處理中心項目,淘汰原有處理規模10噸/日的A/B熱解爐,新增一臺處理規模為30噸/日的回轉窯焚燒爐,年處理病死(害)動物及其產品4000噸、混燒高熱值工業和醫療廢物3000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