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日報濟寧訊 2月16日,濟寧市委、市政府下發了《關于建設生態濟寧的決定》,提出“十二五”時期生態濟寧建設的任務目標,濟寧市將以生態濟寧建設為重要著力點,以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為抓手,加快推進轉方式調結構;以保障南水北調水質為目標,著力抓好水污染防治;以改善城區環境質量為目的,實現大氣污染防治新突破;保護生態環境,加快構建生態安全屏障;深化環境綜合整治,提高城鄉環境質量,努力建設生態宜居新濟寧。
“十二五”時期生態濟寧建設的主要任務目標為:節能減排方面,單位生產總值能源資源消耗和主要污染排放總量大幅下降,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比2010年降低17%以上,規模以上工業萬元增加值能耗降低21%以上;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63以上;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排放總量分別減少11.9%、12%,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總量分別減少19%、19%。
工業企業治理方面,省控重點企業達標排放率達到100%,建設項目環評執行率達到100%,建設項目“三同時”制度執行率達到100%。全市30萬千萬(含)以上燃煤機組全部安裝脫硝設施。
污水集中處理方面,2012年,城市(含縣域)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0%,城鎮污水處理廠達標排放率達到95%。到2013年底,城市(含縣域)建成區解決污水直排環境問題;到2015年,70%的建制鎮駐地實現生活污水集中處理。
生活垃圾、危險廢物處理方面,城鄉生活垃圾收運體系實現全覆蓋,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0%;縣(市、區)城區醫療廢物集中處置率達到100%。
農村污染治理方面,村鎮飲用水合格率達到98%,建有農村戶用沼氣池農戶占適宜農戶比例達到3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93%以上;規模化養殖場、養殖小區建有完善的糞便污水處理設施,污染物達標排放率達到100%;杜絕大面積秸稈焚燒現象,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0%。
環境質量改善方面,到2015年,空氣質量比2010年改善20%以上;到2012年末,南四湖及主要河流入湖斷面水質達到地表水三類標準;到“十二五”末,穩定達到地表水三類標準,確保南水北調水質安全。開展大氣污染物監測預警,逐步將PM2.5納入常規空氣質量監測體系。
生態恢復與水土保持方面,水土流失治理率達到75%,受保護地區面積占國土面積比例達到21.5%。“十二五”期間,將南四湖省級自然保護區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12年重點建設3處入湖口水質凈化人工濕地,面積新增1萬畝,污水凈化能力新增2萬噸/天。到2015年,全市入湖口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及生態修復面積達到25萬畝,污水凈化能力達30萬噸/天。
國土綠化方面,到2015年建成森林公園22個,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30%以上,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0%。
生態系列創建方面,全市省級生態縣(市、區)達到25%、國家級生態鄉鎮達到24%、省級生態鄉鎮達到43%,市級以上生態村達到15%以上。
生態濟寧亮出一份靚麗“成績單”
近年來,濟寧市將生態濟寧建設作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大戰略舉措推進,目前已取得明顯成效。
轉方式調結構取得積極進展。目前,傳統產業調整振興成效顯著,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全市萬元生產總值能耗較"十五"末降低23.08%,COD和二氧化硫累計削減21.8%、23.1%,以資源能源過度消耗、環境污染為代價的增長方式得到初步遏制。
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截至2011年底,省控重點企業達標排放率達到95.7%,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88%,達標排放率達到90%,規模化養殖場、養殖小區外排污染物達標排放率達到83%,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8%。12條重點入湖河流有7條達到三類水質標準,3條達到四類水質標準,2條大道五類水質標準,提前完成省政府提出的消除劣五類水質、河河有魚的目標。
城鄉環境面貌明顯改善。截至2011年底,村鎮飲用水合格率達到95%,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85%。建有農村沼氣池農戶占適宜農戶比例達到27.5%,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0%以上,濟寧城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0.9平方米,城市建設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7.52%。
生態保護和創建工作扎實推進。累計建成和修復人工濕地20處、16萬畝。在南四湖區大力實施退耕退池、還濕還林工程,累計面積達到37.5萬畝;水土流失治理率達到67.3%。創建國家級生態鄉鎮2個、省級生態鄉鎮37個,創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1個;建設綠色社區68家、綠色學校178所、環境教育基地10處。建成生態功能保護區試點2個、自然保護區4個、濕地公園18個、森林公園15個、地質公園6個。全市受保護地區面積占國土面積的比例達21.1%,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