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9月以來,持續強降雨過程影響我國西部諸多省市,由此帶來的江河秋汛造成洪水淹城、內澇頻發以及一系列山體滑坡、塌方、泥石流等次生災害,造成重大損失。
秋雨肆虐,華西洪澇災害齊發,各界響應協助救援的同時也再次就“緣何災害頻發,相關江河水利工程一觸即潰、城市排水設施形同虛設”展開持續關注和討論。
受訪本報的相關水利專家認為,持續強降雨導致洪澇齊發,是我國當前江河水利設施欠完善、城市排水滯后等問題的客觀反映,后續完善工作刻不容緩、亟待快速推進。
“秋雨年”水患易發
9月23日,國家減災委辦公室統計顯示,截至當日16時,災害已造成四川、陜西、河南、重慶、湖北、山西等省市2109.7萬人受災,100人死亡,17人失蹤,直接經濟損失272.1億元,其中川、陜、豫三省成為本次受災程度最大的省份。
9月以來,伴隨自北向南的秋意漸濃,持續強降雨也隨之襲來,造成四川、陜西、河南、山東等地部分地區出現暴雨洪澇及次生地質災害;與此同時,長江流域的渠江、烏江下游、漢江上游部分支流以及黃河流域渭河等14條河流發生超警戒以上洪水,漢江、陜西渭河出現今年以來最大洪水。
針對入秋以來為何雨水肆虐,國家氣候中心給出權威釋疑,即與2009年秋雨雨量情況相當,2011年秋季同樣呈現典型“秋雨年”特征。
“局部地區降雨強度大、持續時間長、部分地區氣溫偏低顯著以及災害影響多發都是秋雨年天氣的特征。”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與氣候變化服務室高級工程師鄒旭愷認為,川、陜、豫等西部省份9月以來的區域平均降水量都較往年偏多,正是“秋雨年”多雨的典型表現。
據國家氣候中心最新預測,預計10月份甘肅中東部、陜西、寧夏、四川北部、青海東部等地降水較往年可能偏多,需提前做好防洪防災。
“江河水利”待完善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在就“加快水利改革發展”做出決定部署的同時開篇便做出如是表述,因此也提出“興水利、除水害,事關人類生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歷來是治國安邦的大事”的戰略要求。
水利建設被提升至國家戰略層級,與2010年西南地區發生特大干旱、多數省區市遭受洪澇災害、部分地方突發嚴重山洪泥石流關系密切,中央認為,上述災害也警示加快水利建設刻不容緩。
“江河水利設施存在缺陷正是我國頻發洪澇災害的重要原因。”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水資源研究所水文基礎理論研究室主任王銀堂對本報記者分析認為,無論西南大旱還是華南、江南的洪澇災害都與相關江、河、湖水文生態因氣候氣象原因變化,水利設施難以發揮防洪、泄洪、調配水源的作用有著直接關系。
對于此次影響華西大部的強降雨引發超警戒洪災,王銀堂認為,正因為我國當前針對中小河流以及大江大河支流的水利工程設施存在年久失修等諸多欠完善之處,才難以抵御水位的持續上漲,進而引發洪澇災害。
“中小河流應該與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的水利工程形成系統網絡,才能對全流域水文生態及水源做到可控、可用、可保護。”王銀堂強調,這些需要時間,也符合國家的長期目標。
據記者了解,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國家需要5—10年努力從根本上扭轉水利建設明顯滯后的局面,其中,“十二五”期間將基本完成重點中小河流(包括大江大河支流、獨流入海河流和內陸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全面完成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和山洪災害易發區預警預報系統建設、基本建成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體系。
“城市排水”成城市建設短板
9月19日,位于嘉陵江流域下游的四川達州渠縣因連續強降雨導致的超警戒洪水淹城,城區呈現“澤國一片”,群眾在街道上只得“乘船而行”,原本寬闊的縣城街道瞬間成為“通航河道”。
至此,針對中國城鎮一旦歷經“大雨落下”,全部難免成“澤國”的討論焦點也從早前的東部大城市轉向西部的小城鎮;而“城市排水設施建設嚴重滯后于城鎮發展”的觀點逐漸獲得廣泛認可。
“強降雨量超過城市排澇能力才是造成大量中小城鎮遭遇暴雨內澇的直接原因。”從事治理城市內澇研究的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防洪減災研究所副所長向立云對本報記者表示,其根源在于本該與江河水利設施形成全局考慮的城市排水設施在中國城鎮化進程中未獲得足夠重視。
“依托主要江河建成足以應對常年量級洪水排澇要求的排水管網,是應該與城市化進程中‘地上建設’獲得同等重視的。”向立云強調,完善城市排水設施是彌補城鎮建設短板的必然要求。他認為,在強化排水設施、增強排水能力的同時,加強城市蓄水設施的建設,形成“蓄排結合”的“城市地下網絡”才是治理洪水內澇的方向,也急需引起城市相關部門的重視。
此外,另據記者了解,伴隨9月長江流域嘉陵江、漢江及黃河流域渭河的降雨過程的逐漸結束,嘉陵江及其支流渠江、渭河水位全線、漢江中下游水位均已退至警戒以下,國家防總已于9月24日10時終止防汛Ⅲ級應急響應,也預示此輪華西秋雨肆虐引發洪澇災情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