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橫渡珠江活動在7月16日下午2時30分如期進行,這是恢復此項活動以來第六次由政府發起的橫渡珠江活動。廣州市委書記張廣寧、市長萬慶良與2000多名市民一起參加橫渡活動。不少多次參加橫渡的市民都表示,珠江水一年比一年清澈,在江里暢游感覺“爽極了!”
據了解,自2006年廣州市恢復橫渡珠江活動以來,珠江水質逐年好轉。與之對應的是,每年橫渡珠江采取的“臨時措施”越來越少。據了解,2006、2007年橫渡珠江時,水利部門總要提前一段時間開上游水閘,放水沖刷河道,還要臨時關閉沿岸的河涌水閘,避免河涌“黑水”污染珠江干流;去年治水工程完工后,橫渡珠江已不需要上游放水;今年橫渡,水務部門此前很有信心地宣布“今年不需要采取任何臨時措施”。
盡管廣州治水任重道遠,但近幾年,盡全市之力治水已取得一定成效,廣州人又能重新親近“母親河”。
建設先進污水治理系統是治水重要一環
廣州治水任重道遠
珠江是廣州人的母親河。古人在江上行船、洗衣、游泳,習以為常。當代人也為比賽而橫渡珠江。據廣州市志記載,從上世紀30年代到1976年,廣州至少組織了16次橫渡珠江活動。
然而,在工業化的浪潮下,珠江兩岸旁的廠房煙囪,工業廢水及生活垃圾毫無遮攔、日夜不停地排入珠江,珠江水變得渾濁不堪。橫渡珠江的活動也由此中斷了近30年。
一座和水有關的城市,從來都是有水則靈、無水則廢。為改善珠江流域水質狀況,廣東省于2002年就作出《關于加強珠江綜合整治工作的決定》,提出“1年初見成效、3年不黑不臭、8年江水變清”的整治目標。
亞運前夕,廣州加大治水力度。據統計,至廣州亞運會前,廣州市完成了580項治水工程,221條河涌宣布“告別黑臭”,西江入穗工程通水,令廣州市民從喝“放心水”到喝“優質水”。后亞運時代的廣州,今年水環境治理目標是,全市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88%,中心城區及蘿崗區達到91%;逐步消除黑臭河涌,完善區域排水系統,持續改善農村水環境。其中包括五大治水任務:城鎮及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河涌整治、中心城區內澇整治、雨污分流等。由于水質的改善,廣州各區多個河涌里都有市民下水游泳;而且治水工程還與旅游開發、生態治理、三舊改造結合,再現了“一灣溪水綠、兩岸荔枝紅”的景象。
回顧過去幾年珠江治理的過程,可以發現珠江治理正在由“治標”轉向“治本”。2005年,廣州市關閉了珠江沿岸的排污口,只是對污染采取了“休克療法”;2008年-2010年,隨著580項治水工程完工,每天減少80萬噸直排珠江的污水,主要河涌告別黑臭,截斷了污染的“病根”;2011年,隨著“二湖五涌”整治的開展,河涌進入生態恢復階段,過去“受傷”的“毛細血管”得到進一步休養。隨著治理的逐步深入,珠江正逐步恢復生機和活力。
多方位治理水環境
為徹底改善珠江水環境,從2008年開始,廣州市政府重磅出擊,投340.65億元巨資治理水環境。
2009年,廣州市水務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與中國銀行等14家銀行組成的銀團簽訂廣州涉水項目貸款合同,總金額達500億元,主要用于廣州市污水治理與河涌綜合整治以及西江水引入廣州。此前,廣州市水務局表示,作為借貸主體,廣州治水的350億元貸款的本息均由“水投集團”負責,并通過財政撥款、土地開發和收費等方式實現。如西江引水及水廠改造工程完工后所形成的固定資產,以折舊方式計入水價成本,通過水價適當調整償還;中心城區城市生活污水治理工程、調水補水、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治理水浸街、河涌綜合整治工程項目償還主要通過政府給予的財政撥款、白云湖周邊等地塊的開發收益及污水處理費收入中扣除運行費用后的節余償還本息。位于廣州白云區的一個人工湖,不僅是廣州水治理其中的一個重要節點,也是廣州市政府劃撥給水投集團用于還債的一塊土地。
在《廣州市水務發展“十二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中,明確提出廣州“將繼續下大氣力治水,未來5年可能投入872億元改善水環境”。據了解,《規劃》明確了未來廣州的水質指標:珠江廣州河段水質到2012年全年水質達到IV類;2015年全年水質優于IV類。河涌方面,中心城區主要河涌到2012年不黑不臭,2015年所有河涌全面消除黑臭現象。其中,一類河涌達IV類,可見度達到0.5米,二類河涌優于V類,三類河涌達到V類。為了實現目標,《規劃》提出新建、續建河涌綜合整治424條,總長997.6公里。
在廣州花巨資進行的河涌治理中,關鍵要素就是城市污水的治理。目前,廣州的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為85%,中心城區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不到90%。“十二五”期間,廣州首先將加大污水處理力度。《規劃》顯示,到2015年,廣州的城鎮污水處理率將達到90%;中心城區污水處理率達到95%。
積極探尋多元化融資渠道
如此大的工程需要大量資金。作為廣州“十二五”水務工程建設能否按規劃實施的關鍵,未來解決治水資金籌措問題成為廣州治水的重大挑戰。
據了解,廣州市水務發展“十二五”規劃的資金構成,或將由市本級、區(縣級市)和用水者協會等專業合作組織、開發經營組織、村組集體等共同負擔。根據實際情況,規劃的籌資比例根據工程性質及各區(縣級市)的比例匹配。即市本級投資739.78億元,區(縣級市)自籌132.62億元。
與此同時,廣州還將推進水務投融資機制改革,針對不同水務基礎設施的經濟特點,引入市場機制,采取多種方式拓寬水利投融資渠道。通過注入資本金、貸款貼息、稅收優惠等措施,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以獨資、合資、合作、聯營、項目融資等方式,參與城市供水、污水處理開發等基礎設施項目建設。
廣州還將建立和完善污水收費制度。《規劃》明確,將根據保本微利原則,逐步提高征收標準,強化征收手段,提高征繳率,加強資金使用監管。
隨著城市化發展的加快,工業化進程的繼續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污水排放量將保持一定的增長。我國污水處理率在“十一五”期間大幅提升。作為國內產業鏈最完備的水務環保企業之一,南海發展形成了一條包括供水、污水處理、固廢處理的完整水務環保產業鏈,旗下污水和固廢業務正進入快速增長期。據悉,2010年,我國水務上市公司全部實現盈利,平均銷售毛利率40.02%。其中,維爾利和南海發展凈資產收益率高達46.08%和4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