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徐州是全國大氣污染控制重點城市之一。2006年11月11日,世界銀行和國家信息中心發布的中國120個城市投資環境調查報告中,徐州為工業廢物處理率達到100%的3個城市之一。國家環保總局專家近日在一份調查報告中稱,徐州作為內陸資源型工業城市率先開展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是一個成功的創舉。
變化如何產生?市委書記徐鳴強調,環保與發展同等重要。只有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自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才能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質量同步提升,走出一條以環境優化經濟發展的新路子。
產業變“綠”
徐州將環境保護融入到產業布局優化和經濟結構調整中,按照新型工業化要求,加速煤炭資源向電力能源轉化,通過延伸加工提升傳統產業、發展新興產業,打造現代制造業。把環境優化貫穿于產業調整過程中,努力做到調高、調大、調新、調外。
調高,推動產業層次提升。一方面關閉全市122家民辦和鄉鎮煤礦,把煤炭年產量控制在2600萬噸以下;另一方面,深度加工煤炭資源,防止和避免二次污染,投資30億元發展煤電鋁運一體化項目,使煤炭向脫硫電源及鋁制品、煤化工的方向延伸,拉長產業鏈條。
調大,壯大產業規模。大力發展無污染十大農產品生產基地,培育壯大以維維集團為龍頭的50家農產品深加工企業,使農副產品的產加銷各個環節進入綠色環保通道。引進中國建材集團,整合運作全市水泥建材企業,大力推行水泥熟料干法生產,配套發展閉環式建材物流,全市水泥企業由146家減少到49家,水泥粉塵年排放量削減60%以上。
調新,創新產業發展模式。依據環境容量和生態基礎,嚴格落實區域性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措施。目前,全市已形成國家批準的8個省級開發區,以不到全市1%的土地面積創造了全市10%的GDP。
調外,推動產業外向化。一批環保標準較高的世界500強企業相繼落戶,全市基礎化工的生產方式更加科學。
污水變清
徐州在優化環境中依靠財政、稅收等辦法,形成新的調控機制。2003年以來,徐州環境保護投資逐年提高,環境保護投資指數一直保持在2.22%以上,累計完成投入70多億元。
在環保支撐上,用好財政補貼,2005年,市區污水處理費總支出8030萬元,扣除收取的污水處理費5260萬元,2770萬元的缺口全部由市本級財政兜底。
在環保運營上,用好價格杠桿,提高了危險廢棄物和垃圾處置收費標準,污水處理費調整到每噸0.8元,并且將在2008年之前調整到每噸1.2元,促進完成價格形成機制。
在環保推進上,用好稅收手段,對環境基礎設施運營單位從事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垃圾處理、危險廢物處置等社會公益事業取得的收入,全部免征營業稅。
在環保考核上,用好否決機制。全面推行行政首長環保目標責任制,提高主要環保指標在領導干部政績考核中的比重,作為干部任用、獎懲、評先重要依據。
近幾年來,徐州加強同周邊城市環保協作,健全和落實環保信息通報制度、環境污染預警制度、環境治理同步機制,協調推進區域性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從源頭解決了水源污染問題。
徐州大力實施了碧水工程,全面推進達標排放,先后建設了奎河、荊馬河、三八河等一批大型污水處理廠,市區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76.28%。建立了飲用水源水質自動監控系統,全力保障飲用水安全,讓人民群眾喝上了“放心水”。
天空變藍
徐州實施藍天工程,按照“扶大關小,以關促治,調整布局,優化結構”的思路,關閉47家小水泥、117家小造紙,全面徹底關閉民辦和鄉鎮小煤窯,拆除了646臺鍋爐,拔掉了市區中心區的740根煙囪;加快煤改氣步伐,使城市呈現“煤城不燃煤,市區無黑煙”、“大地不揚塵,水泥無粉塵”、“化工無氣味,市區無酸雨”的環境景觀。
徐州市區建成51.4公里截污管道和2座大型垃圾處理廠,添置了一大批道路清掃和垃圾清運車,全面提升了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和醫療廢棄物焚燒率,市區從主次干道到背街小巷環境衛生面貌煥然一新。加大噪聲監控治理力度,對各類車輛違禁鳴笛嚴管重罰,取締20000多違章攤點和違規市場,使城市環境噪聲達標覆蓋率達到73.2%。重點整治了447個居民小區,拆除“破、舊、違、小”建筑物800多萬平方米,清除2200多處衛生死角,新建改建200多座環保型公廁,增加269處休閑場所。
通過在老城區實施山體護綠、環湖造綠、拆舊添綠等大規模高密度的綠化工程,徐州強化了凈空氣、除浮塵、治噪音、造美景的環保效果。全市相繼建成泉山國家森林公園、駱馬湖和大運河濕地等11個自然保護區,建成以30萬畝紅富士、40萬畝三水梨、50萬畝銀杏園為標志的四大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和一大批國家級省級綠色社區、園林式居住區和園林式單位,跨進國家園林城市行列。
(經濟日報 記者:謝文哲 通訊員:于百萬、肖昌琦)
變化如何產生?市委書記徐鳴強調,環保與發展同等重要。只有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自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才能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質量同步提升,走出一條以環境優化經濟發展的新路子。
產業變“綠”
徐州將環境保護融入到產業布局優化和經濟結構調整中,按照新型工業化要求,加速煤炭資源向電力能源轉化,通過延伸加工提升傳統產業、發展新興產業,打造現代制造業。把環境優化貫穿于產業調整過程中,努力做到調高、調大、調新、調外。
調高,推動產業層次提升。一方面關閉全市122家民辦和鄉鎮煤礦,把煤炭年產量控制在2600萬噸以下;另一方面,深度加工煤炭資源,防止和避免二次污染,投資30億元發展煤電鋁運一體化項目,使煤炭向脫硫電源及鋁制品、煤化工的方向延伸,拉長產業鏈條。
調大,壯大產業規模。大力發展無污染十大農產品生產基地,培育壯大以維維集團為龍頭的50家農產品深加工企業,使農副產品的產加銷各個環節進入綠色環保通道。引進中國建材集團,整合運作全市水泥建材企業,大力推行水泥熟料干法生產,配套發展閉環式建材物流,全市水泥企業由146家減少到49家,水泥粉塵年排放量削減60%以上。
調新,創新產業發展模式。依據環境容量和生態基礎,嚴格落實區域性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措施。目前,全市已形成國家批準的8個省級開發區,以不到全市1%的土地面積創造了全市10%的GDP。
調外,推動產業外向化。一批環保標準較高的世界500強企業相繼落戶,全市基礎化工的生產方式更加科學。
污水變清
徐州在優化環境中依靠財政、稅收等辦法,形成新的調控機制。2003年以來,徐州環境保護投資逐年提高,環境保護投資指數一直保持在2.22%以上,累計完成投入70多億元。
在環保支撐上,用好財政補貼,2005年,市區污水處理費總支出8030萬元,扣除收取的污水處理費5260萬元,2770萬元的缺口全部由市本級財政兜底。
在環保運營上,用好價格杠桿,提高了危險廢棄物和垃圾處置收費標準,污水處理費調整到每噸0.8元,并且將在2008年之前調整到每噸1.2元,促進完成價格形成機制。
在環保推進上,用好稅收手段,對環境基礎設施運營單位從事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垃圾處理、危險廢物處置等社會公益事業取得的收入,全部免征營業稅。
在環保考核上,用好否決機制。全面推行行政首長環保目標責任制,提高主要環保指標在領導干部政績考核中的比重,作為干部任用、獎懲、評先重要依據。
近幾年來,徐州加強同周邊城市環保協作,健全和落實環保信息通報制度、環境污染預警制度、環境治理同步機制,協調推進區域性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從源頭解決了水源污染問題。
徐州大力實施了碧水工程,全面推進達標排放,先后建設了奎河、荊馬河、三八河等一批大型污水處理廠,市區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76.28%。建立了飲用水源水質自動監控系統,全力保障飲用水安全,讓人民群眾喝上了“放心水”。
天空變藍
徐州實施藍天工程,按照“扶大關小,以關促治,調整布局,優化結構”的思路,關閉47家小水泥、117家小造紙,全面徹底關閉民辦和鄉鎮小煤窯,拆除了646臺鍋爐,拔掉了市區中心區的740根煙囪;加快煤改氣步伐,使城市呈現“煤城不燃煤,市區無黑煙”、“大地不揚塵,水泥無粉塵”、“化工無氣味,市區無酸雨”的環境景觀。
徐州市區建成51.4公里截污管道和2座大型垃圾處理廠,添置了一大批道路清掃和垃圾清運車,全面提升了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和醫療廢棄物焚燒率,市區從主次干道到背街小巷環境衛生面貌煥然一新。加大噪聲監控治理力度,對各類車輛違禁鳴笛嚴管重罰,取締20000多違章攤點和違規市場,使城市環境噪聲達標覆蓋率達到73.2%。重點整治了447個居民小區,拆除“破、舊、違、小”建筑物800多萬平方米,清除2200多處衛生死角,新建改建200多座環保型公廁,增加269處休閑場所。
通過在老城區實施山體護綠、環湖造綠、拆舊添綠等大規模高密度的綠化工程,徐州強化了凈空氣、除浮塵、治噪音、造美景的環保效果。全市相繼建成泉山國家森林公園、駱馬湖和大運河濕地等11個自然保護區,建成以30萬畝紅富士、40萬畝三水梨、50萬畝銀杏園為標志的四大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和一大批國家級省級綠色社區、園林式居住區和園林式單位,跨進國家園林城市行列。
(經濟日報 記者:謝文哲 通訊員:于百萬、肖昌琦)